明犀角雕荷叶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广州博物馆馆藏明代犀角荷叶杯,高7.2厘米,口径15.3×9厘米,底径5.5×5厘米,犀角质,撇口,杯口为荷叶状,内壁阴线刻叶脉纹,外壁浮雕含苞待放的荷花、荷叶及枝梗,杯足以镂雕技法雕刻出荷叶及枝梗缠绕等图案。此器造型浑圆厚重,技艺纯熟,为明代犀角雕刻艺术中的精品。

 

  作为珍贵的牙角料之一,犀角最开始是与动物崇拜相关联的。据记载,古人曾将犀牛作为崇拜的对象,认为犀牛可以辟邪、镇凶、保平安;而作为犀牛身体的一部分,犀角对于人们来说,同样被认为具有辟邪的作用,一些日常用的器物甚至被雕刻成犀角的形状,希望起到避邪的功能。后来,犀角的药用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作为珍贵的药材,其药效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曹明仲的《格古要论》中均有记载。

 

  而犀角雕刻艺术则从明代开始。明初,郑和下西洋,少量犀角被带回国内;明中期海禁解除,民间自由贸易活跃,犀角的输入开始增多。犀角杯的制作应运而生。犀角的原始形状一般为圆锥体,下端较大,中间空,上端较窄,根部粗大,易于雕刻成杯形,工匠们正是利用犀角的这种独特形状加以发挥。另一方面,在古代,以犀角杯作为饮酒器逐渐成为上层阶级的生活时尚。他们认为,犀角有清热解毒、定惊止血的功能,用犀角做成酒杯,犀角的药性就能溶于酒或水中,在饮用的同时,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犀角分为亚洲犀角和非洲犀角。亚洲犀角的长度一般在一尺左右,犀角的纤维粗,表皮和内肉呈现出像甘蔗纤维的粗丝状纤维,底部断口的切面类似于甘蔗的断面,有比较密集的细小粒点。亚洲犀角的角质比较柔韧,棕褐色像深色蜂蜜,且不透明,角的正前方上部有一凹槽,在杯底的边缘上经常可看到凹进一段,角的正后方下部又有一条凸起,使杯的口部不是规整的正椭圆形。非洲犀角比较长且大,一前一后两个角,前长后短,最长的可达到二尺六七寸。非洲犀角的角质看上去胶质感强,纤维比较细密,内肉呈半透明状,角也不如亚洲犀角柔韧,显得脆硬,受到干湿气候的影响时会裂,药用价值也低很多。非洲犀角大多出现在清晚期。犀角杯的纹饰,一般采用阴线、阳线、平凸、隐起、起突和镂空等雕刻技法,镂空一般用于把手,雕成枝梗或松树和杂树的枝干,仿古杯镂空把手有时雕成龙、螭等盘绕。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