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吴镇《墨竹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世称北宋画家文同为墨竹画的祖师,但当时在社会上流行的,还是以双勾、填色为主的宫廷画竹的方法。元初,位及人臣的赵孟頫\倡导“书画同源”,其著名的题画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就是题在柯九思的墨竹图上的。在其影响之下,元代一大批文人出身的画家,如高克恭、李衎、倪瓒、柯九思等都善画墨竹,墨竹画渐成时尚。而吴镇尤以笔力雄健,墨法精微,书画相映、洒脱清劲而形成颇具个性的风格,成为后代墨竹画的楷模。

 

  《墨竹谱》共二十二页,每页纵40.3厘米,横52厘米,纸本,墨笔,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两页书苏轼撰文同偃竹记,后二十幅画各种姿态的墨竹,每幅都有图有文。作于元至正十年(1350),时吴镇71岁,是画了给儿子佛奴的。从附图观之,图绘笋、粗竿、新篁、折枝共七八竿,错落有致。虽说吴镇墨竹宗文同,但他的画法与文同相比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文同画竹,竹竿纡曲,竹叶密集,而以墨之浓、淡示叶面之正、反。吴镇画竹,却以墨色的浓、淡示竹竿之前、后,新篁以淡墨画枝,而以浓墨画叶。叶之长、短,似随意生发,但疏落简率,苍劲挺拔。短枝疏叶,笔不连而意贯,一似其题款草书,纵横跌宕,一气呵成。笔锋略秃,中锋撇去,凝厉而厚重。竹根植于土中,根畔短草丛生,前浓而远淡,增强了画面透视的纵深感。二十幅图,分别画新篁、嫩枝、老干、垂叶、雨竹、风竹、雪竹、坡地竹林、崖壁垂竹,或粗竿挺拔,竹叶清劲,或细枝临风,摇曳生姿。每幅画的构图都有很大的区别,以画谱而言,称得上变化多端,诸法悉备,成为后之学者极好的借鉴。

 

  但我以为最值得称道的,还是这套竹谱的图文组合,也就是画面上书与画的“经营位置”的创意:承前而启后。在宋以前,图上都不落文字,连作者的名款都没有。北宋开始,画上渐有作者姓名和时间的落款,开始时写得极小,或隐在画中,生怕影响了画面。至元代赵孟頫\出,强调以书入画,不但注重用书法的笔法作画,而且其画上所题的诗、文也渐多,有时为记事甚至出现长题。吴镇此《墨竹谱》册,在其丰富多变的构图中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作者在画之前已为题文预留位置。书与画开始在画面上平分秋色,相得益彰,形成了中国画不同于其他艺术的最具文化意义的特色之一。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