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唐昌首镇”复活了 200多工匠冬锤“三九”夏凿“三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修复后的老街

 

  扁担山下,柳溪江畔,在斑驳岁月中一度“失色”的千年古镇“复活”了。

 

  历经5年的抢救性修复,借助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东风”,临安河桥镇河桥古街的古韵、古风、古貌正逐一再现。酷暑挡不住八方游客前去争睹“唐昌首镇”新颜,人们都想在古街的幽幽深巷里,邂逅“打着油纸伞的丁香女孩”。

 

  保护性抢修,再现“唐昌首镇”风采

 

  河桥古镇坐落在蒲溪、昌南溪、昌化溪三溪交汇处。古镇上留存至今的一条千余米长的古街,和一座座笼着江南水韵的徽派建筑,会让你恍惚间完成一次时空穿越,把你带进戴望舒的《雨巷》中。文物专家也惊叹:河桥古街的气韵保存之完好,实属罕见。

 

  据《昌化县志》记载,唐垂拱二年(686),昌化设县,河桥同时设镇,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昔日的河桥堪称昌化第一大镇,繁华之景远胜过县治。“唐昌一千年,地贯徽杭浙皖;首镇两百里,水通富春钱塘”的对联概括了河桥的地域优势和悠久历史。凭借坐拥三溪的水路优势,河桥曾被冠以“唐昌首镇”的美誉。古街上留存至今的老店号,老民居,老弄堂,老城门,太平沟,古码头……见证着“唐昌首镇”车马喧腾、舟楫辐辏的旧日时光。

 

  历经千年风霜,特别是经过抗日战火的“洗礼”,古街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毁,部分建筑构建荡然无存。2012年10月,为再现“唐昌首镇”的风采,打造浙西旅游度假区核心区,河桥镇政府借力“三改一拆”,把古街上不“合群”的现代建筑全部拆除,还拆除了影响古镇风貌的加工店10余处,违建钢棚600余平方米……同时出资收购了部分老民居,对古街进行了保护性抢修。

 

  通过前期调查摸排,古街共有972处需要修复。其中“大手术”152处,一般“手术”311处,“小手术”509处。而且多数“手术”需要手工维修。为求得“复古术”的逼真与完美,河桥镇有关人员三上亳州,五赴徽州,考察“取经”,从新昌、淳安,安徽等地邀请了200余名能工巧匠,参与古街修缮。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能工巧匠各显身手

 

  在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50多名木匠、90多名泥瓦匠、40多名油漆匠和16名字画匠,在柳溪江畔各显身手,通力协作。船运码头、钱庄、石板路、太平沟、柯老相公殿等一批遗存古迹、老字号、古民居,在他们手里一一焕发新光彩。

 

  坐落在河桥上街的胡氏宗祠,占地上千平方米。高门槛、大天井、青石墩,坐北朝南,深邃威严。虽然建筑整体结构保存完好,祠内的雕梁画栋,却损毁较多。木匠郑志林在检修正厅上方的长条案桌时发现正面的一溜包沿板不见了。“物件虽小,但缺了这溜装饰,这长案桌就不完整、不美观了。”郑师傅一次次地向上了年纪的胡氏后人请教,但终因年代久远,始终没有答案。正在大家一筹莫展时,一位大爷提醒大家,胡氏家族早年是从绩溪迁入的,绩溪的胡氏宗祠内也许有类似的案桌。郑师傅觉得有道理,就兴冲冲地赶往200公里外的绩溪。果不其然,在绩溪的胡氏宗祠内,同样的位置有一张同样的案桌,大小尺寸与河桥老街的一模一样。回来后,郑师傅依样取材,精雕细刻,使得这张数百年前的案桌复原了。

 

  河桥古时因水路而兴,早年,船埠头和步行道都是由长约3米、宽50厘米、厚40厘米的青条石铺筑而成,每块条石轻则数百斤,重则以吨计算。解放后,“陆进水退”,沿街的码头随着水路的萧条逐渐被遗弃,船埠头上的青条石湮灭不寻,寥寥无几。按照维修要求,船埠头和步行道必须采用原色、原材质、原规格的石材进行修复,而且不能借助机械切割,必须手工完成,这对石匠们的手艺来说是严峻的考验。

 

  “我们只能凭经验和眼力一凿一锤慢慢地打磨,要规整,不能走样,否则合不了缝。”执锤50多年的老石匠陈根法说。整整五年里,陈师傅和他的伙计们冬锤“三九”、夏凿“三伏”,每个人的双手都磨脱了好几层皮。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文的风情小镇

 

  除了精心修缮古街,河桥还出资兴建了休闲广场、游步道、游客接待中心等,注入旅游业态,使“唐昌首镇”与湍口温泉互为呼应,成为浙西旅游度假区里的黄金节点。

 

  尤其是今年以来,河桥镇借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东风,全力扮靓蒲溪沿岸,全力再现古道商埠、水韵河桥的独特韵味;同时,还在老街周边修建绿道、实施强弱电上改下和立面改造。成立违建巡查队,对重要节点部位的建筑风貌实施管控,铁腕查处新增违建。

 

  结合发展旅游产业,河桥还挖掘提炼“柳溪街精品街区,昌文线特色街区,河桥老街历史街区”的建筑文化特色元素,积极发展民宿、漂流、观光等产业,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文的风情小镇。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