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桃鸠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宋代画家极其注重写生、观察,所谓“格物致知”,无论山水、人物、花鸟,必求逼真精工,形神皆备。而北宋末的徽宗赵佶虽政治上昏庸无能,亡国奇耻,但其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建树,却仍具有承上启下、开宗立派的历史意义。他亲掌翰林图画院,敕编《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著作,将画院置于其他各院(书、琴、棋等)之上,用科举方式选拔画家,于是书画家无不竭尽所能,精益求精,极一时之盛。尤其难得的是赵佶身体力行,留下不少精致的作品。

 

  《桃鸠图》,纵26.1厘米,横28.5厘米,绢本设色册页,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图以“折枝”法画一枝桃花,上栖一鸠鸟。花枝勾勒精细,鸠的形象生动,羽翼开张,显得生机勃勃。笔墨设色上极富创意,枝叶以墨线勾勒,略加皴擦,而桃花则以色勾、染。鸠则融合勾、擦、染、点,尤具特色的是用生漆点睛,黑亮而富立体感,神采奕奕。鸠身以墨色为底,随类敷彩,难得的是他在北宋长期崇尚水墨的基础上大胆采用重色,如头、胸部在墨骨上罩染石绿色,使画面在典雅中透出浓艳。这种在花鸟画的局部罩染青绿重色的方法,有别于唐画的大青绿设色,或可谓之“小青绿”,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对于南宋花鸟画小品的兴盛无疑极具启迪意义。

 

  图右署“大观丁亥御笔”,时赵佶26岁。独特的“屈铁断金”的“瘦金体”,故此图被确认为赵佶手笔。款下有一押字,似“天”字,传为“天下一人”四字之合体。赵佶传世的画,有其亲手画而手书御制的,有手书签押的,有仅签一花押的,也有只钤印玺的。因赵佶亲掌图画院,不排斥画师画好了画,进呈御览,而赵佶手签一押,或钤印玺,以示已阅的可能性。故后人认为流传至今的赵佶的画很难辨别真假。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这些画确也显示了当时绘画的最高水准,足供后人领略北宋后期绘画的丰采。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