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燕然勒石”本尊现身!2000年前刻字依稀可辨
2017-08-15 15:03:19 作者:宋宇晟 来源:中新网北京 已浏览次
近日,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宣布,该中心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确认了著名的东汉《燕然山铭》摩崖石刻所在。

8月14日,记者联系了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姑茹玛。她告诉记者,发现的这块碑,碑文是古汉语,“我们初步解读,基本可以肯定这个碑是《燕然山铭》”。

谈及该碑发现过程,她说:“这个碑文早就有,但是蒙古国那边解读不了。他们跟我们的蒙古史专家齐木德道尔吉联系已经有几年了,从2014年开始就跟我们联系了。当时我们从这十几个字推断,以为是唐代的东西,那个时候蒙古国那边读出来的只有十几个字。后来他们陆陆续续把碑文发过来,我们就基本断定应该是汉代的《燕然山铭》。”
“今年夏天,齐木德道尔吉老师专门去实地做了拓片。现在已经解读出两百二十多个字,石碑上刻的总共有二百五十多个字。史书中记载的《燕然山铭》是两百九十多个字。虽然差几十个字,但所差的基本是古汉语中的助词,像‘盖’这种助词就没往上刻,而整个内容是一致的。”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朝廷拜窦宪为车骑将军,率大军出塞,攻伐北匈奴。姑茹玛介绍,当时南匈奴也参加了这次战役。
如今,这篇勒石文章仍可在《后汉书•窦宪传》中找到。据记载,该文为班固所做,《后汉书》全篇收录。文章记载了此次战争的大致情况,重点记述了所获战果。

史书载,汉军从朔方三路北袭,窦宪遣各部将及匈奴左谷蠡王等,率骑兵三万,战车万余,在稽落山大破北匈奴军队,前后俘获招抚匈奴部众二十万人,穷追北单于直至燕然山,大获全胜。窦宪等登上远离边塞的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脉),由班固撰写《封燕然山铭》文,刻石纪功,颂扬汉军战绩。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次战争后,北匈奴势力衰弱,但汉军及南匈奴对北匈奴的战争并未就此停止。永元二年(公元90年),南匈奴再击北匈奴。永元三年(公元91年),窦宪又派部将出兵北击,此后北匈奴向西远徙。史载“北单于逃走,不知所在”。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朱玉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燕然刻石是史书记载的边塞纪功碑最早的源头,这次刻石纪功行为被后世继承下来,从而形成边塞纪功碑的传统,一直沿革到清朝。东汉时期多次汉匈战争中,永元元年战役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使匈奴离开了漠北高原,往西远遁。
事实上,被发现汉代石刻并非首次。朱玉麒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清代以来,陆陆续续在离杭爱山不远的新疆天山的东部,发现了汉人与匈奴战争之后留下来的石刻,有些距离燕然勒铭的时间只有四年。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