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00年前的贵州"烧烤"现场是什么样
2017-08-14 15:11:33 来源:贵阳晚报 已浏览次
8月12日下午,记者到达贵安新区高峰镇岩孔村的招果洞,见到了正在现场辛勤工作的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张兴龙主任。和他一起在现场进行发掘的,有四川大学的澳大利亚籍考古学贝喜安老师以及几位川大研究生。他们边说边聊,把现场搞成了考古界的“freestyle”。

招果洞洞口
“你们看,远处的河流、近处的坝子,再看这个洞的口那么敞开,采光又好,别说还真是块风水宝地”。张主任从洞口的“好风水”说起,一路介绍着这从三万八千年以前就开始,被贵安新区先人当成好地方的招果洞。
他介绍,招果洞本名叫牛洞,之前被大树遮蔽,树下有些老坟。在当地老百姓眼中算是偏僻而无用的洞穴。偶尔放牛来此歇息而已。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是个被忽略的地方。

招果洞疑似古人狩猎工具飞石索
2016年,在贵安新区的开发前普查当中,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按照以往的经验,顺着村民的老房子,找到了这处洞穴。“当时我用手铲轻轻从上至下一刮,看到了很清晰的文化层(不同年代堆积的人类活动物质,混有泥土),兴奋得不得了,赶紧让同事们进来看。”张主任说起第一次发现遗址的趣事。

一件石质工具
这次考古,也邀请了四川大学的外教来做技术支持。她把仪器带到当地,每天完成现场的作业后,将泥土、碎片等物质带到实验室作分析。贝老师每天都坐在泥地里,脚和腿都是泥巴,而且还要克服饮食上的隔阂。但她告诉记者,自己觉得非常开心。“考古很好玩。”
在作业地旁边,队员们发掘到一具骸骨,年代大概是在新石器时代,距离主坑的历史,有几千年之久。“他应该是一名年轻男子,埋葬的姿势是‘仰身屈肢葬’,也就是大臂小臂重叠,手放在脸部附近。在我们贵州,它是盘江流域一带的固有风俗。这次在贵安新区也发现了,实属难得。”

考古现场标记的堆积层
张主任一路带着记者,一路介绍招果洞的历史价值。他说,这个遗址的价值非常大,他的信息量是令人涵盖了从38000年以来的各个时期的人类活动痕迹,70多层的文化层,就已经足够我们去探险。
他说,招果洞申报的是三年完成挖掘。最终的成果,将会体现在相关的学术论文中。
【现场花絮】
“这是他们吃烧烤的地方”
考古现场,地上石头和骨头混在一起,贝老师和学生们在耐心清除泥土。贝老师指着地上的一块骨头说,“你看这个骨头是烤过的,旁边地上的碳屑就是用来烤骨头的。”联系起门口的一种功能,张主任大胆推测:“或许以前人们就是在这里搞烧烤吧!”

角锥
圆滑骨锥体现使用频率
张主任带记者观赏了已经清理出来的石刀、骨器等。从中看到,先人们为了使用方便,将石器边缘磨成了锯齿状,这样更方便切割肉类。而为了将皮毛等缝制成衣物,先人把动物骨头给磨成了锥状,能看到由于长期使用,边缘非常平滑光亮,“看得出来为很多人缝制过衣服。”

土骨铲
古人多吃鹿类、也爱吃猕猴桃和葡萄
“从我们研究动物的专家那里得知,很多动物遗骨都是来自于食草的鹿类动物等等。还发现了鸟类的骨头。”张主任介绍,不仅如此,还发现了猕猴桃属和葡萄属等野生果实的种子,跟现在的猕猴桃、葡萄属于近亲。“说不定味道还不错呢!”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