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社工搜集千件抗战文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大多数人眼中“85后”可能和抗战联系不到一起,觉得他们还太年轻。可在鼓楼区挹江门街道有这么一位“85后”,虽然只有31岁,但收藏抗战文物已经十几个年头,家里搜集大大小小的抗战文物已达1000余件,其中还有不少有文献价值的文物。

 

  昨天,记者来到挹江门街道福建路社区,见到了收藏爱好者唐恺和他的80多件展品。经了解,此次展出共4天,今天开始市民可自行前往到福建路社区观展。

 

  十几岁起就收藏抗战文物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鼓楼区挹江门街道福建路社区时,虽然是中午,但已有市民慕名而来。其中就有不少是“专家级”的参观者。

 

  在展出现场,记者见到了本次抗战文物的收藏爱好者唐恺。他告诉记者,收藏抗战文物是受到了自己爷爷和外公的影响,爷爷和外公都是抗战老兵,从小就听他们讲抗日战争的事。长大后,也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爷爷和外公留下来的文物有一些,从十几岁开始,也开始慢慢搜集这些抗战文物,直到现在已有十几年,家里搜集的抗战文物达1000余件。

 

  记者了解到,现在唐恺是挹江门街道福建路社区的一名社工。平时不光喜欢收藏,还对抗战的历史进行研究。现在还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员、抗战史学者。

 

  很多抗战实物是淘来的

 

  在现场记者看到,唐恺还把这些文物做了简单的区分。分为日军遗留的物品、美国援助物品、还有中国军队抗战实物。

 

  在日本遗留物品区,记者见到了一条日军留下的军用毛毯和一副手套。唐恺告诉记者,这军用毛毯和手套都是几年前他在朝天宫的市场上淘来的,手套是在东北的装备,当地比较冷才装备这样的大手套,毛毯是日军的单兵装备每个人都有的,还有一把战备铁锹是他爷爷1942年从日军手里缴获的,一直保留了下来。

 

  在美国援助物品区,一件卡宾枪套、腰带、水壶,还有分餐盘等物品。唐恺称,这些物品都是当时美国援助的战备物资。记者见到,水壶上还印有美国的logo.

 

  这些装备都是当年中国远征军的新一军、新六军用的。这些东西都是网上或者旧货市场上淘来的,还有一些是拍卖得来的。

 

  唐恺指着国产区的一个钢盔向记者介绍,这个是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淘来的。

 

  藏品不光有实物还有文献资料

 

  在抗战藏品“国产区”,记者见到了一个冲锋号,看上去成色还很好。拿起来仔细一看才看到,冲锋号产自上海,生产日期有些模糊不清。

 

  唐恺称,这个冲锋号应该是经历过战争的,号上写的产自上海,这个号上过战场的可能性很大。

 

  在军号的旁边还有一把军用刺刀,手柄已不存在,还有些锈在上面。唐恺告诉记者,这把刺刀起初是在工地上挖到的,然后在别人的手上淘过来的,但这个刀是中国军队自己生产的。

 

  其实不光有这些文物,还有很多的文献资料。

 

  记者在现场还见到了抗战文物爱好者周英年。他告诉记者,作为一个民间的实物收藏者来说这次展出的资料和物品已非常的全面,包括国内的国外的,其中的一些国外的文献资料还是非常珍贵的。

 

  镇展之宝《今日之南京》首次公开

 

  在整个展览中记者见到一本黄皮的书,展在中间的位置,包装得很好。唐恺告诉记者,这是他比较喜欢的一件收藏,这本书的作者叫白無,是当时南京的一位会计师。也是南京沦陷的受害者之一。当时他采写了南京沦陷后的见证人,有军人、有警察、有百姓、有商人而且采访得比较全面,写下了这本《今日之南京》。

 

  这本书为揭露日军的罪行留下了很重要的文献资料,写的时候距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过去还不足一年,而且写的都是见证日军烧杀抢掠的当事人,写好后转到重庆进行出版,当时只出版了1.5万册,又经过战争,现在很多都没有了,留下来的少之又少。

 

  记者了解到,本次抗战文物展会在社区展出4天,市民都可以到社区观看。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