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进博物馆难在哪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炎热的暑假到了,但是,同学们却并没有真正放假:补习班、兴趣班、夏令营等等,甚至比上学更忙。

 

  2015年国务院公布的《博物馆条例》指出,博物馆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

 

  把教育功能放在首位,说明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与载体,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在当代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近些年来,随着公众对于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美育逐渐走入中小学美术课堂,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不少美术馆、博物馆的公共教育纳入到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之中,把课堂衍生到学校之外,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

 

  但随着这几年的实施近况,我们也看到了不少问题:把盖章当学习、家长代替学习等等。公共场馆的美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了吗?

 

  7月底,美术报公众微信号发起了一个小调查,关注了现阶段孩子们参与美术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话题。4天的投票时间里,共有172人参与了调查。从结果看,对从2009年起全国各级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等免费开放这件事,了解和听说过的人占了大多数,但仍有20%的被调查者对此不甚了解。

 

  此外,与过半数被调查者(51%)没有参加过由学校组织的到博物馆、美术馆等上课的活动形成对比的是,家长会偶尔主动带孩子去参观热门展览和去外地旅行也会将参观当地博物馆纳入行程的比例加起来达到了81%.

 

  也就是说,家长们大都清楚校外课堂的有益之处,会有意识地带着孩子参与其中,但是学校方面却没有很好地回应这种关切。在“您支持学校开设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这样的校外课程吗”一问中,投支持票的占到了98%.网友“孺子牛”表示:“我在美术馆听过好几次讲座。开发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学馆等资源用于学校课外教育,这对学生来说是终生难忘的生动形象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将起到重要作用。”

 

  唯一一位投了反对票的上海郑女士对记者坦言:“我家是男孩子,出去课外教学确实不是最安全的,除非学校做好周密的准备。如果是1-3年级的小学生,一个班40多人,只有两个老师,带出去课外活动,能安全吗?”郑女士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安全是家长关心的首要问题。同时,郑女士也用自己的经历表达了对校外课堂效果的疑问:“我想到我小时候去看展览,其实年纪小,看过也就看过了,没什么具体感觉,就当去玩的而已。”

 

  既要安全,又要有效,“走进博物馆”真有这么难吗?本期,我们就来谈谈关于校外课堂的话题。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