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铜元上现朝鲜铜元纹饰原因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朝鲜开国五百三年5分铜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浙江省造光绪元宝:“元”字损坏,其右侧为一朵五瓣型花,右下边为一枝花枝条,“浙江省”三字被另一枝花枝条叠压并损坏,背面浙江龙纹的火球有损,在10—11点钟指针方向隐约看到“大朝鲜”三个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山东省造光绪元宝:“山东省造”四个字被一枝花条叠压,“光”字右侧隐现一朵五瓣型花;背面飞龙已被朝鲜币的双龙叠压,英文也只剩“TUNG”,在6点、7点钟指针方向能隐约看到“5”、“大”字

 

  对于收藏铜元的藏友来说,在众多铜元中,偶尔也能碰到一种在中国清朝铜元上复打了朝鲜铜元纹饰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又多出现在浙江、山东等省制造的十文铜元上。稍加仔细观察,在这些铜币上你会发现断断续续的朝鲜开国××年的汉文,以及朝鲜铜币的龙纹和配置在“五分”币值周边的五瓣型花及花枝条的纹饰。

 

  之所以说是在中国铜币上复打朝鲜铜币纹饰,是因为仔细观察后,你会发现“浙江省造”的几个字中有些字被另一种纹饰叠压破坏,而浙江龙中的火球也会因叠压而出现残损,包括珠圈纹也是如此,而这些叠压的纹饰正是朝鲜五分铜币的纹饰。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分析有如下两种可能。

 

  首先,应该与朝鲜的铜资源有关。根据1956年出版的《朝鲜通史》记载:十五世纪以来,因长期缺乏铸造货币的原料——铜,铜币停止使用。到十七世纪20年代以后,铜币的铸造才又活跃起来,1625年—1626年首次铸造了一千一百余贯铜币。到了1633年又重铸铜币,封建政府每年还进口数万斤倭铜。到1867年全国共有成川等68个银矿,同时也开始开采铜矿和硫矿,铸造武器和货币的铜,大部分仍然靠日本进口。在整个十七世纪,银子作为金属货币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即使铜币开始在全国流通的70年代以后,其重要性也仍未消失。十九世纪50年代,甲山古津洞等地的铜矿迅速发展,几乎可以满足国内的需要,50年代以后铸钱所需要的铜,几乎都靠甲山洞等国产铜。

 

  然而到1896年底以后,美国以廉价的贿赂品作为诱饵,收买了朝鲜软弱可欺的统治阶级,从而夺取了巨大的权益,它取得了甲山古津洞矿山、遂安笏洞矿山和云山金矿等当时属一流的矿山的开采权。

 

  同时,由于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及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日本国,加大了对朝鲜的吞并。1906年6月—1908年7月通过颁布和修订矿业法,使日本能无限制地霸占矿产。1908年8月制定的矿山机械免税输入的规定,更加速了对朝鲜地下资源的掠夺。仅1908年一年期间,矿山和沙金的开掘项目总数达一百六十项,而日本人则占了一百二十九项。到1915年又颁布实施了朝鲜矿业令等等。

 

  这就说明朝鲜的铸币原料——铜,经历了从开始的缺少,只能铸少量铜币和靠进口铜料铸币,到发现大的铜矿,满足本国用铜需要,再到铜矿资源被美国、日本掠夺走这么一段苦难经历。这一段铜的原材料的发展史也告诉我们,到二十世纪来,朝鲜本身掌握的铜矿及其他资源已经很少了。

 

  第二,有较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从当时的铸币情况来看,朝鲜有银元、制钱(1891年还机制了常平通宝)和铜币,中国清朝有银元、制钱、铜元,日本国也有银元、制钱、铜币(因日本强占了朝鲜,所以这里也把它列进来)。只是朝鲜的铜币比中国清朝的要早些,并且在1892年将铜币的计量单位与银挂钩。中国清朝的铜币生产始于1900年,本文所提到的浙江省、山东省均是在1903年—1905年生产铜币的,而与银挂钩的只有广东省造的一个品种和宣统三年造的铜币。但这两种币均以千文为一圆。

 

  从当时三个国家的银币情况看,中国银元在清朝是7钱2分,重26.6克(按照清朝衡制,1钱=3.73克,7钱2分即26.85克);日本银元一直以圆为单位,重26.96克;朝鲜也以圆为主,重26.95克。三个国家银币在重量相等、文化相通的情况下(清朝、日本先后作为朝鲜的宗主国),铜印作为辅币与银币的交换值应该不会相差太大。

 

  朝鲜从1892年将铜币与银挂钩,清朝是从顺治四年定十文制钱准银一分,每千钱准银一两。朝鲜与银挂钩的铜币是以银单位“分”为币值的。若按清朝的换算标准,朝鲜的“五分”铜币应相当于五十文制钱,也就是说相当于清朝的五枚“十文”铜币。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原因,如果将清朝的某些铜币,用朝鲜的铜币模具进行复打并使之夹杂在朝鲜本国铜币中流通,就会收获较大的经济价值。这里说的某些铜币,主要是浙江、山东等省制造的十文铜币,因为它涉及到铜币是通过沿海边贸易获取,同时又受到模具尺寸限制。目前还没有看到在二十文上复打的实物或记载。这其中复打的力度都不是很大,出现了时有时无的纹饰,是否存在适当情况下,这些铜币再拿到清朝流通的可能。因为当我们在国内收集到它们时就是一种回流的可能。

 

  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应该是在1903年以后。一是浙江、山东等省的机制十文铜币基本上都是在1903年以后生产的。二是这一段时间正是日本等国大肆掠夺朝鲜资源的时期,造成铜资源缺乏、经济秩序被破坏,于是就出现了官府与不法商人共同营私谋利的现象。

 

  综上所述,根据朝鲜铜币中纹饰复打在清朝铜币上并破坏了清朝铜币纹饰的现象,以及朝鲜在日、美等国的掠夺下铜矿资源缺乏,经济秩序破坏,因而出现了这种“拿来主义”的改制方式。

 

  这种方式有多重效益,一是在政治上撇清了在国内使用清朝铜元的问题,让日本统治者也不太好说。二是部分弥补了铜源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三是获取了较大的利益。四是返回到清朝使用时还不会贬值。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