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纣王四年礼卣铭文解读
四祀邲其卣(图1)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发现,是商辛四年商王赏赐亚貘家族的酒器。原为张效彬所藏,1956年北京故宫博物院购得并修配。该器通高34.5厘米,口径10.3厘米,重4.2千克。圆壶长颈鼓腹圈足,颈两侧有耳,连犀首提梁。盖有圈形捉手,面饰方格纹、联珠纹。原器破残,颈部兽面纹以下、圈足以上的腹部多有修配。器盖与内底各铸相同铭文四字“亚貘父丁”(图2、3)。圈足外底有铭文8行42字:“乙巳,王口(曰):‘尊文武帝乙宜,在邵大厅’,遘乙翌日;丙午,口(免言,二字合为一字);丁未,煮;己酉,王在梌,(邲)其易(赐)贝,在四月,惟王四祀翌日。”(图4)
铭文大意:在乙巳这天,殷王说:“祭祀文武帝乙当用宜(俎)祭祀。”时值在邵大厅,恰好遇到大乙的祭祀之日。丙午这天,将食物正式移至祭器中。丁未日,进行了煮祭。己酉日,王在梌地,其被王赏赐了很多贝。时在四月,这是殷王即位第四年的祭祀之日。铭文“亚”,在这个范围内为图象字,“貘”,兽名。《尔雅·释兽》:“貘,白豹。”战旗上的军徽,指代凶猛军队。“父”,开始。《老子》:“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丁”,壮大。《史记·律书》:“丁者,言万物之丁壮也。”这句话的原意是:“在这个范围内生产凶猛军队开始壮大。”铭文“亚貘父丁”,指是器主族氏,记载商王祭祀文武帝乙和邲其受商王赏赐之事。“文武帝乙”是帝辛之父帝乙(前1101年继位,前1076年病卒,葬于殷)。这件卣作于帝辛四年(前1078)。帝辛(前1075年即位,前1046去世),在位30年。卣,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一般为椭圆形,大腹、敛口、圈足,有盖和提梁,亦有称此为壶的,故四祀邲其卣又可称为四祀邲其壶。
四祀邲其卣铭文中的“宜”字,为“俎”,即陈肉块于俎案,相当于今天的砧板、案板、餐桌。《礼记·明堂位》:“俎,虞氏以椀,夏后氏以嶡,殷以椇,周以房俎。”《礼记·礼运》:“腥其俎,体其犬、豕、牛、羊。”就是说祭祀时,杀牲、切肉、煮熟,然后分别骨肉的贵贱,载于俎上。晋陆机《草木疏》:“椇曲来巢,殷俎足似之”,说明殷商时期俎足演变为弯曲形制。元代陈澔《集说》:“椇者,俎之足间横木,为曲桡之形,如椇枳之树枝也。”甲骨史料中经常有关于“宜羊”“宜牝”“宜牛”“宜牢”“宜大牢”等相关记载。“尊文武帝乙宜(俎)”,就是给尊敬的亡父文武帝乙准备烹煮肉食的案板。西周时期铜器《三年壶》“易(锡)羔俎;易(锡)彘俎”, 说明周孝王三年(前889)的礼器铜壶,最早铭“羔俎”“彘俎”,说明当时盛放不同牲体的俎,各有专名。
四祀邲其卣铭文为殷商后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文字,集结于壶底平面之内,形构茂密宽绰、疏密交错,生动自由而舒意。笔画首尾尖锐出锋,中画肥厚,收笔处时有波磔,直线条较多,圆转的线条较少。结字严紧精密,线条粗壮,字形内部的空间狭小,但不臃肿。章法茂密而不窒息,笔画雄强而不粗野。商代金文的字体与甲骨文相近,行款错落参差,气象雄奇瑰丽,充分体现了其书风的虔诚和恬静,具有安谧祥和的美感,实为大家之手笔,令人赞叹。其空间布局的审美意识不能不令后人赞叹和折服。这种圆形章法布局,在商周金文中尚不多见,只有后世的“团扇”与此相仿佛,是研究商末书法的精彩篇章。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