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苑的江南——董源《潇湘图》赏析
江南山水婀娜多姿,烟雨的江南更是让人陶醉。诗人用尽才智,写出了无数传颂的优美或哀艳的文句让世代品味。而更善直观表现的画家们,自然也要竭尽所能,其中五代南唐的董源或可称为开山大师。
董源,又作董元,字叔达,锺陵(今江西进贤)人,主要活动在十世纪中叶。事南唐中主李璟为北苑副使,故称“北苑”或“后苑副使”。入宋后,被视为南派山水画派之祖,与李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又与荆浩、关仝、巨然合称“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董源山水、人物、禽兽无所不精,但以山水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最早著录董源画风的是北宋神宗年间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和稍后的沈括《梦溪笔谈》、米芾《画史》三家,后世多转述承续之。郭氏所记董源山水画有两种面貌:一是“水墨类王维” 、一是“著色如李思训”。且不论其著色山水画,其水墨山水画,郭氏的描述也与沈、米二家所记颇有歧异。米芾曰:“董源平淡天真……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沈括云:“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又称“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董源山水画,尤其是水墨山水画的真实面貌因为历代文献著录不一而备受异议,这也直接影响到今天我们对董源传世作品的赏鉴。
我们再来看看存世董源名下的几件作品。首先是现存称为董源画“标准件”的《潇湘图》(故宫博物院藏)、《夏山图》(上海博物馆藏)和《夏景山口待渡图》(辽宁省博物馆藏)。三图都是高头大卷,高度相仿,画法相近。虽然真伪问题仍是学界争论的焦点,面貌也不类传世王维名下作品,却与米芾、沈括描述相类,或是《宣和画谱》中最为推崇的董源“自出胸臆”个人风格作品。这类作品还包括《龙宿郊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寒林重汀图》(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藏)等。其次是《溪岸图》(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其风格与《潇湘图》等不同,有学者则以早晚风格的不同来看待它们的风格差异,如谢稚柳《鉴余杂稿》认为“《溪岸图》是董源的本来面目,而‘潇湘’等三图是他后期的变体”,单国霖《千年遗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之《略论五代两宋绘画源流》亦持此论。
我们姑且以细细赏析《潇湘图》来体会一下五代北宋时期江南山水画的特点。《潇湘图》卷,绢本,浅设色,纵50.0厘米,横141.1厘米。采用平远式构图,选取湘江一水面平阔之处绘湘江景色,三面有滩,近处几叶扁舟,岸边有拉网捕鱼和舟渡等场景。以短披麻皴绘缓缓起伏的土山,略加花青渲染,并用大量淡墨点之,显得浑郁苍莽。点景的水边芦苇和山上的树木都以苔点点成。设色人物虽小而神情逼真。整体风格来看,与米芾、沈括描述的董源风格相吻合。但从流传来看,最早的线索也就到明代董其昌了。不唯《潇湘图》,上文所述六件董源作品,除《溪岸图》外,皆与明代大画家董其昌有关。《潇湘图》画幅无款题,董其昌发现时方命名为董源《潇湘图》,或是因《宣和画谱》中著录有董源《潇湘图》,后来者多依董说。虽然清代姚际恒《好古堂家藏书画记》中认为此件《潇湘图》即是周密《云烟过眼录》中所记赵孟頫旧藏董源《河伯娶妇》,但是并无可靠依据。尽管如此,此图仍是今天认识董源的最佳范本之一,也是五代北宋时期江南山水画的代表作品之一。
董源的江南画风格,如果说米芾、沈括等人构建了风格描述,那么董其昌则为我们选定了作品阐释。时至今日,董北苑画风亦如烟雨的江南,似真似幻。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