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如园遗址发掘文物千余件 发现嘉庆御笔石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昨日,圆明园如园正殿延清堂考古遗址。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如园小传】 如园位于长春园东南隅,是长春园内五园中最大的园中园,占地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对江宁(今南京)的瞻园情有独钟,不仅亲自题写匾额,还为其作诗《寄题瞻园》。后来,乾隆在长春园内仿瞻园建造如园,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基本建成。

 

  嘉庆十六年时,嘉庆皇帝又进行了大规模重修,重修后的园林建筑包括延清堂、含碧楼、芝兰室、挹霞亭、静怡斋、锦縠洲、观丰榭等。

 

  昨日,新京报记者从圆明园获悉,自2016年10月开始的圆明园如园遗址二期考古发掘工作,近日已临近尾声。此次考古过程中,考古人员发掘出嘉庆御笔石刻、彩釉地砖、葫芦范等珍贵文物,对嘉庆年间的如园布局基本考察清楚。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圆明园课题组组长张中华告诉记者,如园遗址是迄今圆明园首座考古发掘的仿江南园林的建筑景群,是近年来发掘出的保存较好的遗址,发掘成果“超出预期”。

 

  清朝4位皇帝曾住过如园

 

  “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皇帝都在如园住过。”课题组成员张利芳博士说,“乾隆和嘉庆都很钟爱这个地方,在重修时的建筑图纸里能看到,这里曾有很多床,说明嘉庆长时间在这里休息,可以说情有独钟了。”

 

  这次考古工作揭露出的就是重修后的如园旧貌,考古人员发掘出延清堂、含碧楼、挹霞亭、观丰榭等十余处建筑遗址,出土了御笔石刻、金砖、粉彩地砖、葫芦范、瓷器、筒瓦、板瓦等上千件文物。

 

  未来会设置考古预留区

 

  在圆明园今年特设的展厅里,游客可以一览最近十余年来圆明园出土的一些重要文物,其中就包括如园的发掘成果。张中华表示,圆明园的考古成果以后会继续向公众展示。

 

  据悉,如园遗址二期考古发掘工作即将收尾,以后将有计划地进行一些特定区域挖掘。张中华透露,后续圆明园将在国家文物局的批复后,对紫壁山房、文源阁、方壶胜境、澹泊宁静等遗址进行重点发掘。

 

  张利芳表示,如园遗址在挖掘过程中一直对公众开放,未来还会设置考古预留区,设计展示方案,让公众能看得懂、问得到。“比如看到地上的柱坑,大家不知道这个窟窿是啥,我们以后会放一个标牌介绍。公众还能隔着栅栏现场观看我们考古,随时跟我们交流。”她说。

 

  ■ 焦点

 

  嘉庆御题佐证如园十景存在

 

  在长春园南大墙下的含碧楼前,考古人员发现,一块断石上刻有“御题”二字和两方篆书印章,首钤“嘉庆御笔之宝”,末钤“夙闻诗礼凛心传”,另一块石条上能看到“朱华翠”、“盖满池”字眼。

 

  在清理延清堂东侧道路时,考古人员发现了一片刻有古诗的石材。他们翻阅嘉庆御制诗集发现,这首诗为《披青蹬》,而披青蹬正是嘉庆时期“如园十景”之一。

 

  据史料记载,嘉庆皇帝曾为“如园十景”各自题过一首诗,“嘉庆御笔石刻的发现,印证了嘉庆皇帝重修如园的史实,也侧面证实了嘉庆重修后‘如园十景’的存在。”张中华解释。

 

  据介绍,“如园十景”包括锦縠洲、转翠桥、镜香池、观丰榭、待月台、屑珠沜、披青蹬等。张利芳说,经过此次发掘,包括披青蹬在内的几处已经可以指认。

 

  金砖巨石碎裂无一完整

 

  考古人员今年主要对如园景区的正殿延清堂进行了挖掘。延清堂是如园最大的大殿,站在其台基上,举目四望,非常空旷。走到台基上残存的地砖附近,张中华提醒记者:“不要踩上去!”

 

  记者看到,台基上残留的地砖,大多数都有破损和碎裂。“我们没有找到一块完整的砖,说明这里遭受过焚烧,而且火势非常大,持续时间很长。”张中华介绍,这种地砖被称为金砖,一窑金砖要烧制两年时间,先选土,冻上一冬天,然后经水洗、和泥、成坯,入窑后用文火烧130多天,才出窑经皇家验收。如果一窑有6块不合格就全都报废,所以质量非常高。

 

  台基周边的巨石,侧面平整如镜面,而上部却崩裂缺失、残破不堪。“当时的建筑是土木建筑,倒塌下来后,就‘闷’着烧,所以把石头都烧崩了。”张中华解释。

 

  考古人员还在延清堂上发现了彩釉地砖,其色彩极为繁复艳丽。彩釉地砖为中空型,侧面有孔。课题组推测,彩釉地砖是铺在暖阁的地上用来取暖的,燃烧柴火的暖气可以在地砖之间流通,在寒冷季节保持房屋的温度。“可以说,当时就有地暖了。”张利芳形象地解释。

 

  去年8月17日上午,圆明园在微博、微信、直播软件等新媒体上直播考古实况,据张中华介绍,从2015年起,圆明园所有考古工地都全过程对游客开放。

 

  在如园遗址二期考古发掘过程中,游客隔着栅栏就能看到考古现场。张中华说,还有些考古爱好者经常过来,在网上更新考古进度。一些学校、党团组织等通过圆明园管理处或北京市文物管理所进行预约后,还能在遵守管理规则的前提下,进入遗址现场,走到考古人员身边,观摩考古过程。张中华说,以后各类方式的公众考古活动,在圆明园会持续下去。

 

  ■ 对话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圆明园课题组组长张中华:

 

  与其保持神秘不如开放考古

 

  新京报:对如园遗址的考古发掘有什么意义?

 

  张中华:首先是摸清了如园的布局、形制、建造工艺和建造次序,对两块嘉庆御笔的发现,验证了嘉庆重修如园的史实,对研究帝王书法也有重要作用。

 

  这是我们在圆明园发掘的第一座仿江南园林的遗址,还原了圆明园中这类遗址的风貌,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圆明园当初的自然情趣与意境。

 

  另外,发掘结果也丰富了圆明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文化内涵,对于下一步讲好圆明园的故事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新京报:为什么要在圆明园开展公众考古活动?

 

  张中华:以前国内很多考古现场是封闭的,老百姓接触不到,所以感觉很神秘。我们发现,近些年来老百姓对考古越来越好奇,与其保持神秘不如开放,唤起大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心。

 

  我们通过一铲子一铲子的考古发掘,了解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把碎片一点点拼缀,复原成历史,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讲述圆明园的故事。公众考古活动也是为了让老百姓更近距离地接触圆明园,了解圆明园。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