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创作了时代 ——石涛的心性与笔墨研究(节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书画鉴定心性学概论

 

  心性,谓之性情、性格。在中国古典哲学范畴中指“心”和“性”。 战国时期孟子有“尽心知性”之说。其后佛教各宗盛谈心性,禅宗认为“心”即是“性”,倡明“心”见“性”,顿悟成佛。《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心性不异,即心即性”等。晋人葛洪 《抱朴子·交际》“今先生所交必清澄其行业,所厚必沙汰其心性”。宋儒亦喜谈心性,然各家解说亦不一。邵雍在《观物内篇》中提出“言之于口,不若行之于身。行之于身,不若尽之于心。言之于口,人得而闻之。行之于身,人得而见之。尽之于心,神得而知之。人之聪明犹不可欺,况神之聪明乎?是知,无愧于口,不若无愧于身。无愧于身,不若无愧于心。无口过易,无身过难。无身过易,无心过难。心既无过,何难之有?吁!安得无心过之人,而与之语心哉!是知,圣人所以能立无过之地者,谓其善事于心者也”。程颐、朱熹等以为“性”即“天理”,“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故“心”“性”有别。陆九渊则主张“心即理也”,认为“心”“性”无别。其说虽不同,而均属唯心主义。邵雍学说确定了宋明理学中重视克服“过心”胜于克服“过身”的修养功夫论的传统。这一学说,经过胡宏、张斌的确认,再之后被朱熹的弟子能节编入《性理大全》。阳明心学学者亦认同这一学说。王阳明弟子南元善,明末心学家刘宗周,清初心学家李二曲等皆认可这一思想。王夫之鉴于对阳明后学的批判和对修养功夫的艰难性的认识,在其《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中提出了不同于邵雍所提出的修养功夫的大传统,重视克服“身过”胜于重视“心过”的修养功夫论的主张。戴震“志存闻道”“由词以通其道”“求道明理”的明确认识与诉求,他采取为《孟子》作疏证的方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在《孟子字义疏证》一书中提出“人道本于性,性源于天道”,从而用“性”连接了天道与人道,形成他独特的心性思想。从气化生成的观点来规定人性,反对宋儒以所谓“天理”来“凑泊附著以为性”,把其人性理论建构在坚实的“血气心知”基础之上。戴震对“性”的论述,已不单纯局限于“性”自身,而是具有超越“性”自身的伦理学的含义。从晋至清代诸家对心性研究阐述,已成为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人类发展中不可越过的人生思考与思想追求中践行的过程。

 

  予认为“心”为生发灭亡之始,“性”为情绪生灭之根。“心”为原始,“性”为欲增。故二者相生相克,至善完美,方为道恒,否亦亡之。“心”生发于思,“性”生发于情,此二者亦为思想情致之源头,人亦丰之亦寡之,得者乐,失者亦乐。生活如此,从艺亦然,哲学为书画创作之根本。作品内涵外象,笔墨情趣,诗情画意,深邃境界,无不源于画家“心性”之始发,往之舒之。故予书画鉴定之学理亦从画家“心性”中得以开示,在前人目鉴、比较、分析、考证等基础上加以研究察之,获益定论。此为予“书画鉴定心性学”学理耳。

 

  张继刚

 

  丁酉年六月撰于京华云庐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