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空白中浮现的商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亳

 

  与其他远古时代的遗址相反,郑州商城的出土地点并不是神秘的山谷或者荒芜的田野,而是人流熙熙攘攘的闹市。

 

  “亳”这个古老的汉字起初的意思并非是都城,根据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秦文生的介绍,商王将自己祭祀先祖活动的地方称为亳社,而春秋时期的历史著作《竹书纪年》曾记载“亳在郑地”,也许说明郑州商城遗址在3600年前是一个巨大的宗教祭祀中心,然后发展为都邑。

 

  邑

 

  与“亳”字一样,“邑”的象形结构也生动地再现了城池的定义:它清晰分为上下两部分,包括方形的城墙和下跪的人形。按照周代礼制,贵族们和平民在受到城墙保护的部分为“内服”中定居,而各类作坊和服务其中的战俘与奴隶——那些被造字者抽象为下跪人型的卑贱者,则位于外服。整座城市的中心,就是位于今天郑州市东里路和紫荆山路的王宫。虽然整体建筑仍然是“茅茨土阶”,但按照当时的标准已算考究,地面很可能抹有白砂浆,屋檐上覆盖着成片青瓦,并拥有木石结构的排水通道。其中最大的一处建筑基址可以被复原成九室重屋檐的大型寝殿,很可能属于最尊贵的商王本人,这个结构非常符合《考工记》中“内有九室,九嫔居之”的记载。

 

  王族和子族

 

  在宫城内居住的庞大贵族群体按照血缘被分为王族和子族,商王出自王族,而子族的成员常常担任王室卫士,女性成员可能成为商王的族内配偶。商王的名字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包括天干与另其私名或采邑名。为了显示自己独特的身份,贵族们通过服饰与发型将自己与平民区别开来。他们常常穿着交叉领右衽短衣,配有带褶短裙和宽腰带以及裹腿与翘尖鞋,并把长发以胶固定成尖状高耸形,或将其留长,直垂腰际,再佩戴珍贵的发珑。贵妇则身穿装饰华丽,长及脚踝的大衣,头戴拥有横筒状卷饰的冠,而平民只能穿着下摆垂地没有装饰的连衣,奴隶或囚犯则只能在腹前系上“蔽膝”。

 

  青铜器

 

  奴隶与平民的主要职责是生产,用以供应宫城内贵族的需要,其中最需要技术的活计就是制造青铜器。在紫荆山外发现的青铜器作坊遗址表明,工匠们的技术已经相当高明:他们在外范的内表面压印出精美的花纹,并与内模拼合在一起,然后在吉祥之日,将熔化的铜水注入范内,比例差不多是80%至95%的铜,加上锡、铅和其他金属。

 

  爵

 

  商人性格活泼,注重感官享受。传说辅佐商汤的名相伊尹也是一位名厨,宫廷中的菜肴可能包括醢醯,即带骨与去骨的肉酱,烧煮的肉食,以及用“鬲”烹制的粥饭。在享受这些美味的同时,酒是必不可少的,《诗·商颂·烈祖》中强调祭祖时美酒的重要性“既载清酤,赉我思成,亦有和羹”,郑州商城附近出土的25座平民墓葬中,有随葬品的9座里均出土了爵、觚等酒器。“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所长郝本性说,“爵这种酒器的命名,是由于它的造型像一只雀鸟,前面有流,好像雀啄,后面有尾,腹下还有细长的足,而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当时的酒用粟和其他谷物酿造,饮用时将酒盛放在长腿的容器中,用木炭火加热保持温度。周人甚至认为是酒毁灭了他们的对手(沈酗于酒,故丧师)。

 

  万舞

 

  宾主酒酣耳热之时,乐舞表演将把宴会的气氛推向高潮。根据《商颂》中的描述,重要的祭礼都以舞队的“万舞”开始,伴随着鼓、管、钟、磬等乐器的伴奏,最后在盛大的宴飨中结束。被总称为“万舞”的舞蹈包括舞者手持马辔的武舞,以及脚踩双干,类似高跷的林舞。

 

  牺牲

 

  为了满足这样的豪华生活,商王常常下令,让贵族从自己采邑的出产中进贡,各邑对商王国的输入中,最重要的就是谷物。郑州商城遗址周边发现的大量炭化粟就证明了这一点。另外一个方便获得财富的方法就是战争,在商常常征伐的邻国中,包括位于河南西部或山西南部的羌方,陕西中部的召方,以及山东南部与江苏的人方,这些征伐的目的除了获取战俘牺牲,还可能是因为人口压力迫使农业先进的商代不断扩张以寻求耕地。羌人与商王国的东部相邻,也是商人战争俘虏的主要来源,根据卜辞上的记录,他们常常在祖祭中被当作供奉的牺牲。《孟子·滕文公下》中就叙述了商代开国的历史,汤就借口宗教信仰不同,而消灭了以渔猎为生,缺少牛羊黍稻的邻国葛。

 

  旅

 

  商代的常备军可能称之为旅,一次对羌人的征伐中,商王武丁就动用了一旅兵力,可以达到一万人,还不算他的配偶妇好的3000族众。在军中的职业军官也有了自己的名字,包括“马师”、“射”、“戎”与“卫”。根据甲骨卜辞中的描述,步兵与弓箭手们以一百人为小队,三百人为一大队。他们已经装备了青铜戈,与士兵身高相等的弓,以及木质框架和皮革制成的盾,上面以漆绘制了虎、饕餮等猛兽图案。商人对于杀戮的罪恶感似乎不大,根据甲骨铭文记载,一次战争的伤亡就达2656人,敌方首领常常被杀死,其首级作为战利品带回商都,有些还在其上刻上铭词,在郑州东郊白家庄,杨庄等墓葬中,被斩首的战俘遗骸时常可见。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