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超60%传统村落对文化遗产进行修缮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7年1月18日(星期三)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住房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赵晖,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司长张学勤介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进展情况,并答记者问。

 

  记者:刚才赵总谈到传统村落的问题,现在我们了解到,传统村落的衰败现象比较令人担忧,我们也知道国家近些年投入了很大力度来改善,我想请您给介绍一下目前的相关进展,以及如何使传统村落能够留住我们的乡愁?

 

  赵晖:2012年,住建部、财政部等部委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后,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这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主要进展有几方面:

 

  一是保护机制已经初步建立,传统村落快速消失的局面得到了遏制。在这项工作启动前,由于快速城镇化,部分农民自己富裕起来,把一些有价值的老房子拆掉了,所以传统村落消失得比较快。这项工作启动后,我们确定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现在4153个,基本遏制住传统村落快速消失的局面,应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

 

  二是文化遗产保护初见成效,60%以上的中国传统村落都对传统民居、祠堂、古桥、古井等文化遗产进行了保护修缮,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优先得到了支持。

 

  三是因为传统村落要活态传承,农民必须要富裕起来,才能传承下去,否则村民都走掉了。这几年通过中央和地方的努力,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70%以上的村庄对村里的道路、供水、垃圾治理、污水治理等开展了环境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一些传统村落已经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综合示范样板。四是农民的增收效果比较明显,大部分传统村落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山区,这几年保护工作做下来,很多传统村落脱贫了。前两年调查的结果是将近400个过去的贫困村在一年之内实现了脱贫,农民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

 

  五是社会保护意识空前提高,文化传播作用也突出明显。现在保护传统村落已成为社会的新风尚,国际上对我们国家传统村落进行整体保护给予高度肯定。

 

  这项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大部分传统村落在贫困地区,所以要保护好,而且要促进可持续发展,要下很大力气,中央继续给予支持,同时我们也把保护法制化。对非常濒危的传统村落,搞专项的保护行动。开辟民间资金进入的渠道,让民间对传统民居认领、认养、认保,在一些发达地区,这项工作很有成效。再有,我们加大对国际上的宣传,因为对村落进行整体保护的国家,在世界上目前看来很少。我们国家又是世界上农耕文明历史最长的国家,有很好的资源、很好的基础,我们的工作也走到了前面,通过几年努力,让中国成为农耕文明成果保护传承的世界引领者,我们有信心做到这一点。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