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博物馆里的鸡”微信走红 快看看扬州的这些“鸡文物”

五代木鸡俑-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五代木鸡俑 陶敏/图

 

唐三彩生肖鸡俑-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三彩生肖鸡俑 陶敏/图

 

陈崇光雄鸡图轴-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陈崇光雄鸡图轴 陶敏/图

 

萧后墓出土陶鸡俑-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萧后墓出土陶鸡俑 陶敏/图

 

萧后墓出土陶鸡俑-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萧后墓出土陶鸡俑 陶敏/图

 

汉墓陶畜“一家亲”-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汉墓陶畜“一家亲” 陶敏/图

 

隋代青釉鸡首龙柄壶-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隋代青釉鸡首龙柄壶 陶敏/图

 

        2017年是农历丁酉鸡年。这两天,一条题为“藏在博物馆里的鸡”的微信精选了全国各地博物馆里的“鸡文物”,吸引了不少人的浓厚兴趣。其中,就有扬州博物馆珍藏的“鸡文物”——隋代青釉鸡首龙柄壶和唐三彩生肖鸡俑。

 

        其实,扬州的“鸡文物”远不止这两件,昨天,记者特邀扬州博物馆和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专家推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鸡文物”。此外,本月20日,扬州博物馆将举办“鸡年主题展”,一批“鸡文物”也将亮相。

 

        “藏在博物馆里的鸡”走红

 

        扬州两件“鸡文物”入选

 

        在“藏在博物馆里的鸡”这条微信里,扬州博物馆珍藏的“鸡文物”——唐三彩生肖鸡俑和隋代青釉鸡首龙柄壶名列其中。

 

        1984年,在扬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出土了三件唐三彩生肖俑,分别为酉鸡、辰龙、午马,俑作站立状,均塑着兽首人身,头部未施釉,露白胎,身着交领广袖拽地长袍,双手平交于胸前,扎束腰带,外衣施淡黄色釉,内衣领、袖口等处勾插褐彩和绿彩釉,釉色明快,配置协调,富有层次感。

 

        隋代青釉鸡首龙柄壶出土于扬州市郊西湖荷叶村,壶浅盘口,长颈,溜肩,长圆腹,胫部收敛,肩部装饰着双系,其中一侧有一鸡首,鸡翘首远望,栩栩如生,与鸡首相对为一龙柄,龙眼圆睁,低首张口衔壶,内外均施釉,青翠莹润,釉面光洁,有细小开片,釉不及底。专家认为,这是一件隋代典型器物。

 

        从隋代到清朝都有

 

        扬州博物馆还有这些“鸡文物”

 

        其实,扬州的“鸡文物”,远不止上面这两件。记者特邀扬州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庄志军,推荐了几件该馆珍藏的代表性“鸡文物”。

 

         隋代湘阴窑青釉鸡首龙柄壶,是1984年扬州文物商店收购而来的,曾亮相于2014年举行的“紫禁城·扬州·大运河——故宫博物院、扬州博物馆馆藏文物展”中。仔细端详,你会发现,这只壶的造型有些特别,壶盘口、细直颈、颈部起两道扁平凸棱,器腹近球形、束胫、平底。在壶的肩部前置实心鸡首,与鸡首相对的是螭龙形双泥条柄,螭首伸入盘口内似吸水状,肩部两侧置对称四系;最大腹径处有一道明显的刻痕。壶胎质细密,胎体厚重,胎色青灰;腹部以上施青釉,有开片,开片处泛红。文物专家认为,该壶整体造型巧妙,制作规整,是隋代湘阴窑经典产品。

  

        唐代“鸡文物”中,除了唐三彩生肖鸡俑,扬州博物馆还藏有唐代陶鸡俑,虽然细节之处没有精雕细琢,但还是很萌很可爱。

 

        此外,扬州博物馆还藏有五代木鸡俑,简练的线条与木纹相得益彰,具有和谐自然之感。

 

        鸡还常成为画家描摹的对象。比如清代画家陈崇光的雄鸡图轴,画家以精湛的造型能力熟练地勾勒出雄鸡的轮廓,两只雄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眼前,立在石上的这只公鸡,宛若“战斗鸡”,嘴部微张,昂首报晓;另一只公鸡则蓄势待发,加之花草树木的映衬,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足见陈崇光的绘画功底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萧后墓里陪葬两件鸡俑

 

        已经修复,将参与鸡年主题展

 

        这些年,我市考古人员在清理古墓葬时,也发现了一些“鸡文物”。

 

        比如,萧后墓里就有不少动物俑,除了鸡俑,还有牛、猪、羊、狗、马、鸡、骆驼等,一个个栩栩如生,反映了当时手工艺技艺的精湛。因古代中国以“事死如事生”的丧葬思想,为皇室死者置备供来生使用的物品。基于此,奴仆、武士及动物被作为殉葬品,与食物、器具和衣物以及主人的尸体一同埋葬。在萧后的墓里发现这些动物俑,说明了这些动物都是当时的人所喜闻乐见的。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小迎介绍:“我们在萧后墓里一共清理出两件鸡俑,其中一件残损严重,因此,我们就选了另一件品相比较好的鸡俑,参与即将在扬州博物馆举办的‘鸡年主题展’。”目前,这两件鸡俑经过修复,恢复了傲视群雄、唯我独尊的神态。

 

        扬州出土的汉墓很多,在张家墩汉墓曾出土一组陶畜,有鸡、鸭、鹅、狗、猪、牛等,这些可爱的小动物的模样,与我们今天所看见的差不多。这些接地气的动物,以随葬品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眼前,鸡、鸭、鹅、狗、猪、牛“一家亲”的祥和一幕,再现了2000年前古人的生活场景。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