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老人荷花图展示平民气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齐白石一生对荷花情有独钟。他出身湖南湘潭农家,早年在家乡生活时,从新宅梅公祠到老屋星斗塘,“沿路水塘内,种的都是荷花,到花盛开之时,在塘边行走,一路香风,沁人心胸。”(《白石老人自述》)晚年定居北京后更是情牵故乡,在游览北海时他赋诗道:“人生能约几黄昏,往梦追思尚断魂。五里新荷田上路,百梅祠到杏花村。闲看北海荷千顷,强说潇湘水更清。岸上小亭终日卧,秋来无此雨声声。”将对家乡的思念融化于碧波千顷的荷塘中。他曾在《荷塘》一画上题诗道:“少时戏语总难忘,欲构凉窗坐板塘。难得那人含约笑,隔年消息听荷香。”齐白石心中对故乡的依恋,对过往岁月的回忆,让他笔下的荷花拥有了不同于文人画的平民气质。

 

  齐白石画过许多幅荷花图,其中,他九十二岁高龄时创作的《荷花影》(图1),可谓神品,奇思异构,意味深长,不仅久已脍炙人口,就是他自己也颇为自得。画面上方有一枝盛开的荷花;画面下方的水面上,波光浮动之中,映出荷花的倩影;上方的荷花,花蕊向下低垂,荷梗被沉甸甸的花头压弯;下方的荷花影,依形成影;水中有一群活泼可爱的蝌蚪向着荷花影游来。评论家都说这幅《荷花影》画得绝了:首先,荷花的影子应该是倒影,画中却是正的;其次,如果水面上有风,起了波澜,影子应该是散乱的,齐白石画的影子一点也不散乱;再次,只有在岸上,通过光线的折射才能看见水中的倒影,蝌蚪在水中根本看不到荷花的影子。总而言之,齐白石画的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事物,来自于艺术的想象,艺术的幻化。不是画现有的东西,而是画没有的东西,他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

 

  这幅画准确生动地体现了齐白石“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见解和追求,最终是想表达:水里荷花的影子当然美,小蝌蚪执著地追求美好事物的精神固然可嘉,但如果你追求的是一个影子,根本无法达到的东西,岂不是白费劲?这件作品用现实没有的笔墨,极其精微地提练对象,画出了神似,画出了诗情,画出了深刻的生活哲理。

 

  当年,这幅画画成后,正赶上白石老人的学生李苦禅和许麟庐去看他,都看出了其间的高妙,纷纷向老师索要。白石老人只好让两人抓阄,结果许麟庐得到了。齐白石特地作了题跋:“麟庐弟得此,缘也。九十二白石画。若是何缘故,问麟庐、苦禅二人便知。”老人自己也觉得此画可遇而不可求。他怕李苦禅太失望,于是立即又画了另一幅《荷花与蝌蚪》(图2)。这幅作品水面上也有一枝荷花,但往上弯,不再画荷花影,而是画水面上一片荷花瓣,蝌蚪追上了荷花瓣,推着荷瓣前进。同样富有诗情,也专门加了题跋:“苦禅弟得此,缘也。九十二岁白石画。若问是何缘故,只有苦禅、麟庐二人便知。白石记。”此图荷茎用篆书笔法,一笔而成,荷花用鲜艳的朱色,运用泼墨技法,艳丽欲滴;水纹用线勾成,如微风拂过水面,荡起层层涟漪,造成一种空旷辽远的意境;浓墨而成的蝌蚪,调皮生动,四只围着荷瓣,似要推动或托起花瓣,两只落于其后,三只摆动着尾巴加紧追赶。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