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对山西两千多年怀胎入葬贵族女尸提取DNA研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陶寺北墓地位于襄汾县城东北约7公里处,墓地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400米,总面积在24万平方米左右。目前,已探出墓葬1283座、车马坑8座,墓葬从早到晚由西北向东南排列,从两周之际延续到战国时期。 考古所提供 摄

 

  7月12日,记者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获悉,日前,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体质人类学专家对山西陶寺北春秋晚期贵族墓葬中腹中有一胎儿的女尸进行DNA提取,并将进行测序和研究,希望能够对这两千多年前的人骨进行亲子鉴定。

 

  陶寺北墓地位于襄汾县城东北约7公里处,墓地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400米,总面积在24万平方米左右。目前,已探出墓葬1283座、车马坑8座,墓葬从早到晚由西北向东南排列,从两周之际延续到战国时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墓中出土的随葬品数量之多,青铜壶之硕大,纹饰之精美,铜质之上好,处处彰显了墓主人地位的显赫。 考古所提供 摄

 

  2016年3月至2017年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第三次进行发掘,共发掘春秋晚期墓葬5座,其中大型墓葬2座,小型墓葬3座。特别是Ⅲ1号墓,墓中出土的随葬品数量之多,青铜壶之硕大,纹饰之精美,铜质之上好,处处彰显了墓主人地位的显赫。墓中除了5件列鼎,还发现了代表身份等级的编钟,墓主人是一女性,30岁出头,腹部有一胎儿,骨骼保存较差,松脆易断。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考古队长王京燕介绍说,因为胎死腹中的情况是有的,在小型墓葬中发现过,但高等级的墓葬中骨骼很难保存下来。这位被厚葬的年轻女子,已经身怀六甲。为此,考古人员利用套箱,将其整体搬迁到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进行进一步的保护和研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日前,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体质人类学专家对山西陶寺北春秋晚期贵族墓葬中腹中有一胎儿的女尸进行DNA提取。 考古所提供 摄

 

  为了探寻这对母子的死因,吉林大学体质人类学专业的博士生韩涛等专家日前来到山西侯马,对出土的人骨中的胎儿进行取样,样本已带回吉林大学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研究,希望能对这两千多年前的人骨进行亲子鉴定。

 

  考古人员表示,如果这对母子DNA保存非常完好,就可以进一步确认他们眼睛、头发的颜色等。如果能够获得她的牙齿的话,便可进一步判断,她生前感染了哪些细菌或者是病毒,这对她的死亡就有了进一步的论证。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