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戏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ⅴ-19 所属地区 河南·驻马店·新蔡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驻马店市新蔡县 申报日期 2006

 

  扁担戏又叫五指木偶戏,被誉为世界三大木偶剧种之一,是我国单人木偶戏中仅存的表演形式,是布袋木偶戏的活化石,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开发潜力。清末由安徽艺人传到驻马店新蔡县,由一人挑着戏担子穿乡走村进行表演。

 

  扁担戏历史与艺术特色

 

  扁担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清末由安徽艺人传入新蔡。

 

  扁担戏集戏曲、坠子书、鼓词、口技、民间工艺泥塑、彩绘为一体,一人口噙蔑子说唱,五个手指控制各种人物,道具动作,脚踏锣鼓,手脚并用,一人一台戏。道具人物一箱载入,小小舞台可以拆合,一根扁担挑着全部家当,所以人们叫它为“扁担戏”。“扁担戏”题材较广,曲调多以戏曲、说唱艺术为主,唱腔、念白随着人物角色变化而变,表演者要有多变声腔,协调的动作等高超技艺。

 

  扁担戏现状

 

  一副扁担一台戏,一人演戏百人看,说、唱、做浑为一体。

 

  在新蔡,提起孙清香与他所表演的五指木偶戏剧目,几乎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

 

  孙清香,新蔡县杨庄户乡钟庄村孙庄人。他自幼随父亲孙彩兰学、练、演五指木偶戏。多年来,孙清香在传承父辈演技的基础之上,大胆融入自己的创作。他聪颖好学,博采众长,自制道具,雕刻木偶,用泥捏人,并彩绘着装等。他用红薯、萝卜刻人物头像,用毛笔、颜料彩绘面部,用毛巾、布头当作服装。为了提高演技他常在野地练习表演动作,他自制口哨,能吹出多种戏曲曲调,尤其长于豫剧唱腔。后来,他受前辈艺人的启发,开始学用真噪子唱,还使用全套的三大件铜器打锣鼓点子。其父死后,孙清香独立演出,演出剧目有《王二卖豆腐》、《王小上山砍柴》、《武松打虎》、《大闹天宫》、《刀劈王伦》、《三打白骨精》、《老包铡陈世美》、《穆桂英》、《破天门》、《辕门辑子》、《东郭先生》等。

 

  孙清香表演《五指木偶戏》已有50多个年头,经常演出于豫南、豫北、皖西等地。由于“扁担戏”的剧目多源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及戏曲,这些故事都是以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积极向上、乐于助人为内容。这些内容融入“扁担戏”轻便、灵活的表演形式之中,使百姓喜闻乐见,深受其教育,因而,老孙头与他的“扁担戏”享有盛誉。

 

  时代发展到今天,孙清香还不知疲倦地挑着他的“扁担戏”,走街串巷、进村入户地去表演。“由于文化资源分布不平衡,农村一直被认为是‘文化的洼地’,农民闲暇时间主要是看电视、打麻将,过年过节扭扭秧歌,日子感觉很平淡。我痴心地演着五指木偶戏,就是尽自己的棉薄之力去改变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乏味的问题。”得知自己被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联授予“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时,孙清香更是信心十足。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