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腔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ⅳ-9 所属地区 山东·青岛·即墨市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青岛市即墨市 申报日期 2006

 

  地方剧种。

 

  流行于山东青岛、胶县、即墨、平度一带。系由茂腔于1900年前后受曲艺“四股弦”的影响发展而成。因用四股弦伴奏,使唱腔有了重大的变化。传统剧目和茂腔相同,表演也相似

 

  产生于清代中期的即墨西部,由民间说唱"本肘鼓"演变而成。乾隆年间,"肘鼓子"传入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调、秧歌相互融合,逐渐由说唱变为演唱,虽然形式简单、表演朴实,但因乡音浓郁、生动有趣而颇受欢迎。约在百余年前,又因受莱阳县四弦小调的影响,开始用四弦胡琴伴奏,并配以唢呐帮腔。初用四胡伴奏时,因无定式曲谱,琴师与演员不能完全协调,只能配合着往上溜,故称"溜腔".后因溜字不雅,改为"柳腔",即墨也因之称为"柳腔之乡".后来,柳腔戏逐渐流行于胶东一带,并于30年代传入青岛市区,深受妇女和老人喜爱。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