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芗剧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 ⅳ-2 所属地区 福建·漳州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福建省漳州市 申报日期 2006
芗剧是用闽南语演唱的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福建省九龙江下游漳州平原的芗江流域。又名歌仔戏,为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曲调优美,长于抒情,音乐极具特色,民歌色彩浓郁,说唱特点明显,尤其是“哭调”的丰富动用,有极强的感染力,极富闽南乡土特色。
芗剧是在台湾歌仔戏和闽南改良戏基础上发展而来。歌仔戏和改良戏的主要声腔《七字仔》和《杂碎调》又都源自闽南古老的说唱曲艺“漳州锦歌”。
南宋以来,标志着中国戏曲形式的南戏之一――竹马戏在漳州盛行。民间为酬神演戏的庙会文化风气极兴。至明清时期。漳州流行的戏曲声腔繁花似锦,有唱官腔的正音戏;唱白字的泉腔;唱潮调的潮腔;唱北音的傀儡戏;唱山歌小曲的采茶;尚有民间乐舞车鼓、渔歌、走唱、歌仔阵,到了清末初,各地戏班更是如雨后春笋。抗日战争暴发后,台湾歌仔戏在闽南遭禁宣。为了生活和延续闽南传统戏曲的命脉,邵江海、林文祥等人在“漳州锦歌”的基础上创立了“杂碎调”,这些用新腔“杂碎调”演唱的戏又被泛称“改良戏”。抗日胜利后,歌仔戏与改良戏同流汇合,在闽南形成一股新的戏曲潮流。 1948 年底,改良戏班赴台演出,给台湾歌仔戏注入新鲜的血液,“杂碎调”易名“都码调”成为台湾歌仔戏声腔一个重要的新腔。新中国成立后,重新整合歌仔戏与改良戏的队伍,因该剧种主要流行在漳州平原的芗江流域,定名为“芗剧”。
芗剧是全国 360 多个地方戏剧中唯一横跨海峡两岸,为两岸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对于增强台湾同胞的文化认同感,维护祖国统一大业,挫败台独分子的台湾文化本土化图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开展对台文化交流和联络海外侨胞亲情乡情中,起着其它剧种无可替代的作用。
芗江,是福建九龙江流经漳州时的简称。芗剧,顾名思义,是流行于漳州芗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其足迹遍及于龙溪、晋江、厦门、台湾省及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
芗剧是福建主要地方剧种中较为年青的一个。它的前身是台湾歌仔戏,而歌仔戏又是由漳州一带的锦歌、车鼓、采茶和以后传入台湾的四平戏、白字戏、京剧等各种民间艺术形式,经过揉合吸收后形成的一个新兴剧种。因此,闽南芗剧与台湾歌仔戏,可说是同根同源、同一剧种的两个不同名称,两者之间有很密切的血缘关系。
芗剧的传统剧目大约有五百多个。最初多用歌仔戏的唱本,进入城市后,增加了历史题材的剧目,多是从其他剧种或小说改编来的连台本戏。当时多是幕表戏,没有固定台词和唱词。1939年后,艺人邵江海首先废除幕表制,编定本剧种的第一个文学剧本《六月飞霜》(又名《六月雪》),以后又编演了《白蛇传》、《白扇记》、《山伯英台》、《陈三五娘》、《安安寻母》等三十多出戏,初步奠定了芗剧传统剧目的基础。
芗剧的行当,早期只有生、旦、丑几个角色,后来吸收京剧的分行,角色增加。芗剧音乐的特点是唱多白少,曲调自由,旋律优美,节奏强烈,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乡土情调。芗剧的传统曲调有一百多处。歌仔戏时期以锦歌、台湾调和民歌为主,改良戏时期则以内地杂碎调和若干改良调为主,适当吸收京剧、潮剧、汉调等部分曲牌,夹杂些电影歌曲和流行歌曲,呈现复杂状态。
芗剧的主要乐器有壳仔弦(用椰壳制成)、大广弦(用龙舌茎作共鸣箱,以梧桐木为箱板,紫竹为琴柱)、台湾笛(又名梆子箫)、月琴、六角弦(又名二胡,共鸣箱为六角形,定弦壳仔相同)、三弦、苏笛(即横笛)、鸭母笛(又名竖管,簧嘴似鸭嘴巴)、京胡、芦管等。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