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铁枝戏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ⅳ-6 所属地区 福建·漳州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福建省漳州市 申报日期 2006

 

  铁枝木偶戏,俗称仔戏,因操纵木偶表演的杆是铁枝,故称铁枝戏。有的也称铁线戏。广东惠来、海陆丰,潮汕一带也叫“皮猴戏”或“阳窗纸影戏”,因其表演方法与纸影??皮影 同,铁枝戏是把平面的纸影变为立体的戏偶,皮影在广东被称为“阴窗”纸影戏,故铁枝戏亦称为“阳窗”纸影戏。漳州铁枝戏据传系于清道光、咸丰年间由粤东传入,流布于诏安、云霄、东山、平和、漳浦等县。但最近出版的《福建傀儡戏史论》认为铁枝戏当是形成于宋代的江南??今江苏等地 。而广东潮州流传的泥塑及纸影戏偶技艺的艺人吴静山,其祖籍即为漳州的漳浦西林都头村??今在云霄县境内 ,于宋代避祸潮州,而将此艺传至潮州。由此可证铁枝戏不是迟至清末才形成,更不是由潮州传至诏安,而是宋代已流行,从江浙南传福建再传潮州。??见叶明生《福建傀儡戏史论引言》,载于《中国戏剧》2004年第10期 。

 

  铁枝戏的偶人头部用泥土雕塑,躯干四肢以木刻制,手用纸扎铁线作成,一般的身长八寸 ,老丑和彩旦一尺二寸;服装以绸缎绣金花线,颜色鲜艳显目。表演木偶的操纵杆有三支,主杆置于偶人背后的中部,称“背线”;侧杆分置于两臂。表演时,左手中指、无名指、小指紧握背线,支撑着木雕躯干,拇指、食指则夹捻木偶左臂铁线,右手操纵木偶右臂铁线。如一个人同时表演两个木偶则一手操纵一个,拇指和食指兼顾木偶左右手的动作。在表演骑马作战时,另加一枝铁线插在马的背部连同偶人的背线一起握住。铁线木偶的双手表演特别灵活,能开扇、摇扇、撑伞、弄瓮、射箭、舞剑、打虎、拿书、写字、斟酒、旋瓶、烧香点烛等动作,活泼优美,精练细致,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铁线戏的音乐,采用潮音和汉调两种,故分潮音班和汉调班。诏安县最早的潮音铁线戏班系西门外沈和尚??沈欺头 于民国初年创办的“老元华”班和林家村林显东创办的“忠正顺”班,同期还有“玉春香”、“乐天香”、“中元华”、“万年春”等班社。汉调班有“小昆冈”、“碧壶天”、“彩春华”、“新金华”等班社。潮音班的铁线戏大都采用潮剧的定型剧本,按角色的行当分派专人担任配音,乐队设置、音乐伴奏和表演风格完全和潮剧一样,故乐队可以参加潮剧团的演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挖掘抢救传统剧目,许振三、沈开德口述剧目有130个。主要演出剧目有《黄飞虎反五关》、《陆文龙归案》、《巧姻缘》、《洪少玉》等。

 

  传统的舞台是搭于1.5米左右高的戏棚上,表演区正面挂一锦帐,类潮剧,左右两片为出将入相,中幅为边幅的三分之二长,下缀流苏,前置一桌两椅,操纵者席地而坐或屈坐,偶人从缝隙和流苏中出入平行移动。重大节日演出活动,演员和乐队都要身穿浅蓝色的长衫以示隆重。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政府扶持下,铁线戏得以复苏。1954年8月,诏安县铁线戏代表队参加福建省举办的第二届地方戏曲会演,演出《韩妙珍》引起注目。1955年4月,许振三、沈开德、陈庆标三位赴京参加全国首届木偶戏观摩演出。1956年11月,诏安县组建铁线戏剧团,主要成员来自流散艺人。1959年2月,诏安县铁线戏剧团上调成为龙溪专区木偶剧团铁线戏队,同年9月并入龙溪专区艺术剧院,全队14人,其中学员3人。 1961年9月,龙溪专区艺术剧院撤消,1962年5月重归诏安。“文革”后,南诏镇、阳山村、湖洋美村先后成立铁线戏职业班社,时有演出,其中以南诏镇万年春班较为著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有的班社已改用录音带伴演,以代替后台乐队和配音演员。现在又因此派出一种新的表演形式:不用操纵铁线戏木偶,即由人着装扮演戏中的角色,随着录音带的伴奏,在戏台上表演,演员不需开口唱念只带表情走台步,因可以买到名家的整出戏的录音带,聆听名家名唱段,所以颇受欢迎,群众也因此叫这种剧团为,电唱潮剧团或技巧潮剧团;有的因其演员的表演类似无生命的木偶,也称之为电唱木偶剧团。

 

  龙溪专区艺术剧院铁线戏曾在艺术上作一番革新,如把表演者从坐式改为立式,锦帐改变成片素幕,以突出偶人形象,下段仍能饰较长的流苏,偶人出入改从舞台两侧,整个表演区随之扩大,上下场也更为灵活,表演者人数也从1至2人增加到4人以上,木偶高度全部改变为1.2尺,泥塑偶头改为木雕,从而克服了泥塑偶头不能转动之缺憾。艺人还在实践中创造出翻筋斗等难度高的动作,表演更加逼真细腻,艺术日趋精致。

 

  现诏安、东山等县尚有少数铁线戏民间职业剧团在活动。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