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刑前真能有人高举圣旨请求“刀下留人”吗?
后世影视剧中的行刑场面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一点资讯,作者:历史之家,原题:在古代的刑场上真的能有人高举圣旨刀下留人吗?
大家看古装宫廷剧,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刑场上,囚犯身穿囚衣等待着午时三刻的到来,当刑斩官宣布行刑的瞬间,会有人骑着马,举着圣旨,高呼:“刀下留人!”然后,犯人就被救了下来。
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过类似的事件?
影视剧为了塑造形象,采用这种夸张的形式,而在真实的历史上,的确有过在行刑之前突然被赦免的情况,但没有剧中那么夸张。
试想,若是当政者都能在意气用事之后放下面子,学会刀下留人,历史上的很多名人是完全不必要冤死的。比如纣王杀比干,比干是个忠臣,却因纣王的不耐烦被挖心;孔融,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曹操完全可以不和他较劲,放他一命,两全其美多好;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更是死得冤屈,他遭人诬陷,被司马昭处死,如果司马昭有丝毫怜才之心,就不会让《广陵散》成为绝唱。
到了清朝,大概是吸收了前几朝的经验教训,皇帝们竟开始屡屡赦免死刑犯。律学家薛允升就曾指出:“朝廷矜恤罪囚,于应死之犯屡蒙宥免,全活者不下数十万万。”这其中,就不乏有在执行死刑的前一刻被“刀下留人”的囚犯。
《清史稿·多尔衮列传》中记载,顺治十二年,皇帝诏内外大小官直言时政时,吏部副理事官彭长庚、一等精骑许尔安上书颂多尔衮之功,请求恢复其爵号,并修墓,这可犯了大忌,顺治帝大怒,判处二人斩立决。但很快皇上就后悔了,行刑的最后关头刀下留人,饶了二人的性命,改为流放。这种情况在清朝屡屡发生。
为什么皇帝判了死刑,却又在最后关头赦免了犯人呢?
其实,这是皇帝的一种威慑手段。清朝规定,凡是判死刑者,都必须经过皇帝的亲笔勾决后才能执行。这些死刑犯,有些是犯了大错,死罪难逃,有些却是不必要处死,甚至是被冤枉的。对于后者,皇帝往往会在复批的时候询问大臣们是否有从轻发落的可能,大臣们当然知道怎么回事,纷纷表示可免死罪,于是死刑犯就被赦免了。
其实对于皇帝来说,那些没有什么大恶、威胁不大的犯人,判他们死罪就已经达到了威慑的目的,执行与否并不重要。所以,清朝的刑场上经常会出现皇帝临时下达的驾贴,只要驾贴一到,死罪往往就变成了流放。
不得不说此举的明智,这样一来不仅起到了威慑作用,被赦免死罪的犯人从鬼门关逃了回来,也会感念皇恩浩荡,从此对皇帝忠心不二。
刀下留人的潜规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古代,皇权是高于法权的,法律被制定出来,是为了更有效地对付臣子和统治百姓。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