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的世界遗产来说旅游开发是最大威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申遗大队都排到几十年后了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十七次大会上正式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6年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并于1978年确定了首批12处世界遗产,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而中国,则是在1985年成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尽管加入时间晚,但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增长很快。加上刚刚列入名录的可可西里和鼓浪屿,共有世界遗产52项,包括文化遗产31项、自然遗产12项、文化自然遗产4项及文化景观5项。

 

  除此之外,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上,还有27项文化遗产、16项自然遗产、16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共计59项等待申报。根据2004年世界遗产大会公布的“苏州决议”,一国可以提交两项预备世界遗产,但至少必须有一项是自然遗产。算下来,中国的申遗大队已经排到30年后了。

 

  而申遗也是条漫长的路,这一申请过程,开平碉楼走了7年,中国丹霞4年,五台山10年,中国南方喀斯特更是漫漫12年。而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江西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以及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是在1996年就列入名单,至今仍未成功申遗。

 

  地方政府砸锅卖铁也要申遗

 

  尽管申遗的难度很大,并且希望渺茫,但还是挡不住这些年的申遗热潮。在最初,这种申遗冲动源于中国人希望得到世界的认可。但是随着丽江、张家界等地在申遗之后成功地开发旅游,地方政府不仅将世界遗产当作是一颗摇钱树,还是重要的政绩。

 

  比如,自从1997年12月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以来,山西平遥古城的游客量已从当年的5万人增长到2012年的417万人,门票收入由当年的125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1.5亿元,旅游综合收入也由当年的1200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80亿元。无独有偶,洛阳龙门石窟申报前每年门票收入1000万元,申遗成功后第二年就高达2700万元。

 

  门票只是最直接的经济回报,宾馆、酒店、娱乐场所等各色服务设施可以带来进一步深层消费,世界遗产名录迅速成为一个暴利行业的准入证。于是,很多地方就算是砸锅卖铁也要申遗。

 

  2007年6月27日,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捆绑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项目,成为中国第六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为确保申遗成功,吃“财政饭”的贵州省荔波县政府因此背负了2亿多元高额债务。

 

  但是也有人不认可申遗成功势必带动当地经济的说法,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张朝枝的一份课题研究就指出:“实际上从全世界看来,申报遗产成功之后,旅游业随之增长的只有40%不到,大部分是申报成功后跟旅游没什么关系,比如,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高句丽王朝,都是世界遗产,但几乎没什么人去。”

 

  地方政府热衷申遗除了经济回报还有政绩考量。2012年,陕西投入上百亿元修复未央宫遗址,推动丝绸之路申遗。陕西省文物局一位官员在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说:“陕西的世界文化遗产只有1处,众多的文物古迹都没有入选,这与陕西作为历史文化大省的地位非常不符。‘丝绸之路’申遗将使陕西的世界文化遗产景点数量大幅增加。”

 

  对世界遗产进行过度的旅游开发,与遗产的保护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在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里,基本就是“保护保护再保护”,对景区是否保护得当也是能否入选的条件,一切以“保护为本”。但在很多地方,地方政府似乎只看中了“世界遗产”背后的知名度与经济效益,但忘了同时也要按照国际规定的要求来开展保护。

 

  2007年6月27日,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捆绑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项目,成为中国第六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为确保申遗成功,吃“财政饭”的贵州省荔波县政府因此背负了2亿多元高额债务。

 

  但是也有人不认可申遗成功势必带动当地经济的说法,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张朝枝的一份课题研究就指出:“实际上从全世界看来,申报遗产成功之后,旅游业随之增长的只有40%不到,大部分是申报成功后跟旅游没什么关系,比如,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高句丽王朝,都是世界遗产,但几乎没什么人去。”

 

  地方政府热衷申遗除了经济回报还有政绩考量。2012年,陕西投入上百亿元修复未央宫遗址,推动丝绸之路申遗。陕西省文物局一位官员在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说:“陕西的世界文化遗产只有1处,众多的文物古迹都没有入选,这与陕西作为历史文化大省的地位非常不符。‘丝绸之路’申遗将使陕西的世界文化遗产景点数量大幅增加。”

 

  对世界遗产进行过度的旅游开发,与遗产的保护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在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里,基本就是“保护保护再保护”,对景区是否保护得当也是能否入选的条件,一切以“保护为本”。但在很多地方,地方政府似乎只看中了“世界遗产”背后的知名度与经济效益,但忘了同时也要按照国际规定的要求来开展保护。

 

  其实,申遗不是奥运会,第一还是第二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保存好人类文明的硕果。当下,经济全球化正在将全球融为一个紧密的共同体,各国所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不会因地域、贫富、种族的差别而将它割裂,保护历史财富的目标是一致的。

 

  如果承载着这些历史信息的载体消亡了,依附于其上的人类文明也会消失。正如著名的美国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机构——美国国家历史保护基金会所尊崇的信条那样:“保护那些不可替代的。”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