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仿乾隆款五彩双龙耳雕瓷葫芦瓶
民国时期的仿古瓷风行一时,究其主要原因,当为官窑瓦解之后,官窑良工四散而流入到民间,以前想仿而不敢仿的官窑瓷,如今但仿无碍。《饮流斋说瓷》“自(清代)末叶至近日所仿至为进步,一由官窑良工四散,散令废驰,从前所不敢仿之贡品,今则无所不敢也。”景德镇制瓷业仿造清代官窑产品一时成为风尚,也是当时的主要行业,仿古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国瓷器生产的水平。
镇江博物馆所藏民国仿乾隆五彩双龙耳雕瓷葫芦瓶(图1、2),高21.5厘米,口颈4.4厘米,足径7厘米;呈葫芦形,口外侈,细颈。肩腹部饰一对称的龙耳,球腹,浅圈足,足内有“乾隆年制”二行楷书款(图3)。颈部对称开光,内雕剔龙纹。腹部对称开光,内雕剔双龙戏珠纹,所雕龙看似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开光外,雕剔暗八仙,暗八仙不以人物出现,而以各自的持物来表现,花蓝代表蓝采和、宝剑代表吕洞宾、笛子代表韩湘子、阴阳板代表曹国舅、葫芦代表铁拐李、扇子代表汉锺离、拂尘代表张果老、荷花代表何仙姑。瓷器上绘暗八仙纹始于康熙,流行于清代、民国。雕剔工艺使瓷器画面产生立体效果和质感,从阴刻到阳剔,再施釉烧制,在清代中后期开始流行,民国时期雕瓷艺术蓬勃发展。龙纹作为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有着悠久的历史。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据宋代罗愿《尔雅翼》记载:龙是由蛇身、驼头、鹿角、鬼眼、牛耳、鱼鳞、鹰爪、虎掌等组成一个威猛矫健的形象,具有升天入海,腾云驾雾,能伸能缩的非凡本领,被视为鳞虫之长,四灵之一。据考古资料表明,早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时期,就已出现了龙的艺术形象。至后经过不断的完善,到秦汉时期,龙的形象基本定型。龙纹在瓷器上的出现大约在南朝晚期至唐朝,宋元时期龙的形象演变的越来越规范化,明清两代是龙纹的全盛时期。
此件五彩双龙耳雕瓷葫芦瓶所雕龙纹,与乾隆官窑瓷上的龙纹相比,乾隆龙纹敏捷健壮,充满活力。而此件龙纹雕刻线条呆板,实无神韵。龙雕刻精细,特别是对龙的头部雕刻繁杂,正是由于这种精细的雕刻而失去了那种威猛矫健、腾云驾雾的生动感,仅形成一种装饰和象征的图案。虽然底部有乾隆款,但乾隆的特征不明显,当为民国仿乾隆器。此件五彩双龙耳雕瓷葫芦瓶只是民国仿乾隆器中的1件,器型颇有乾隆器之遗风,略具形似,但缺少乾隆器之神韵。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