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塘牧归童年回味——读吴熙曾《柳塘归牧图》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衣裳……”这首脍炙人口、充满童趣的台湾校园歌曲,曾流行于上世纪80年代初。每当我听到这首歌舒缓的旋律响起,总会童心萌动,忍不住哼上几句,思绪便越过万水千山,停留在遥远的故乡那童年时代的牛背上。当我看到现代著名山水画家吴熙曾的一幅《柳塘归牧图》轴(见图),画面上那充满生机的青绿山水意趣,树身粗壮枝叶繁茂的垂柳,简陋实用的小桥,水波潋滟的浅水塘,处处充盈着缕缕清新宜人的原生态的乡村气息,顿时令人心生向往。尤其是看到牛背上无拘无束的快乐牧童,仿佛看到了自己牛背上难忘的童年。

 

  吴熙曾,字镜汀,号镜湖,祖籍浙江绍兴,1904年生于北京;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附属中国画研究所学习,17岁进入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会,在金城、陈师曾的指导下研习临摹古画,专攻山水,并得到贺良朴、俞明、萧逊等名师指点,曾随金城、陈师曾赴日本举办中日绘画联展;历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常务委员、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美术》杂志编委、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吴熙曾十分注重绘画实景,建国后曾遍游名山大川,实地写生,让传统与造化相互交融,在摹仿前人笔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又具备自家面貌。

 

  吴熙曾的这幅《柳塘归牧图》轴,纸本,设色。画面右侧款识:“柳塘归牧,道胜仁兄雅正”,钤朱文“镜汀”印。画面青绿设色,兼有水墨意象,布局清新疏朗,远近主次明确。上方云水苍茫,远山隐约,江流回环浩淼,山林葳蕤依稀,意境幽远。中部水波舒缓,江上群鸟翱翔,有木屋、水亭拱伏于塘畔水上,小木船栖居其间,宁静安然;几株垂柳临水而立,枝叶婆娑,充满青绿诗意。近处山坡之下,竹林丛生,被山势遮去大部分的浅水塘里生长着一些水草,水波清冽。一个牧牛归来的牧童骑在牛背上,正从山坡间走出来,沿着塘边路径走向搭在水塘上的石板桥,后面还跟着一只归家的小牛。根据款识时间“辛卯”,可见这幅画创作于建国后的1951年,作者时年47岁。

 

  吴熙曾笔下的山水画,乡间题材较为多见,其中不乏牧归图景。他于1947年绘就的一幅《柳荫归牧图》轴,青绿山水,小桥流水,柳荫之下牧童骑牛归来的情景,就与这幅立轴有异曲同工之趣,可见作者尽管人到中年,依然热爱生活,有一颗宝贵的不泯童心。

 

  吴熙曾学画初从清初“四王”入手,特别是王翚摹古逼真的画法,更是他一生的艺术追求。之后上追宋元画风,善于研摩前人各派笔意,如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郭忠恕、范宽、黄公望、沈周、倪瓒、王原祁等历代名家的作品,都曾被他反复临摹,并融合贯通,加以创新,留下的传世作品,以“摹唐人笔意”“拟宋人秋山图意”等为题的比比皆是。在这幅《柳塘归牧图》轴上,作者虽取法古人,但在一定程度上把临古与实景相结合,灵活而多变化,运用古人技法结合眼前真景,绘出一幅原生态的乡村生活画面。作者功力刻实,笔劲力健而又不失轻灵活泼,以细笔结合粗笔设色,浓淡韵致,绚丽悦目,体现了作者对场景气氛刻画的注重。对景物的刻画尤其细致独到,柳树根须外露,虬枝劲节,柳丝随风垂拂,俯仰参差掩映,炎炎夏日黄昏,凉意顿生。水塘巧取一角,以简陋石板桥将二塘相连,虽不见蝉踪,但茂树柳荫,不禁让观者产生蝉鸣画中的联想。对牧童与牛的刻画亦细致入微,牛壮健丰硕,体形丰满,可见牛在牧放之时已经吃饱了肚子,两头牛前后小跑行走的步履,显示了牛下坡的后高前低的特殊地形,而牧童牛头吆喝后面的牛跟上的细节,更显示出作者对牧归实景观察的细腻。整个画面布景依山就水,笔意疏朗,清丽深秀。整个画面安然祥和,清新雅致,远山近坡、垂柳小船、小桥流水、牧童壮牛……一应景物安排有序,动静分明,主题意境一目了然,洋溢出一缕浓郁的乡土气息。

 

  欣赏这幅牧归作品,在敬慕作者精湛的绘画艺术的同时,亦勾起我的一抹久违的乡情。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