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冶篆隶直攀魏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鲁迅先生,著译等身,成就卓越,其书法内蕴丰厚,笔墨儒雅,发之于外,不媚不俗,较之于文学影响毫不逊色,尽管鲁迅从不以书家自居且自我标榜,并且谦恭地坦诚自己的书法“笔画尚不能平稳”(1934年4月12日《致台静农函》),然而他又自负地指出“不要因为我写的字不怎么好看,就说不好,因为我看过许多碑帖,写出来的字没什么毛病。”1961年,郭沫若著文说:“鲁迅先生亦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熔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郭沫若与鲁迅恩怨一时,爱恨交织,但其评价不失公允。

 

  鲁迅家学渊源,幼承庭训,师从名家。祖父为晚清翰林,父亲乃会稽秀才,塾师寿镜吾系越中宿儒。他七岁开始描红。每逢出城拜岁总要带本游记或《金石录》(据周作人回忆);入三味书屋后,以《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为本,以欧帖为基,勤于抄写正楷;六年日课不辍,提按顿挫,根基扎实。留学日本时追随国学大师章太炎研究文字学,1912年至1919年,广泛搜集汉魏六朝碑刻,藏有墓志、造像等拓片5000余张,并将790余种石刻碑文按原字逐一摹写,遍临诸碑,通学百家,先后整理成《汉画像目录》《六朝墓名目录》等多种书目,对中国历代书法深有研究,书法理论和实践造诣精深。

 

  综观鲁迅书法,或录古诗,或抄录自作诗,多以行楷示人,笔墨清新流转,工整秀雅,简穆古朴,自出新意;风格从容沉静,内敛灵动,清劲自然,苍古有致。早期书法结体狭长,瘦峭秀挺,颇具欧体风骨;后期书风锋芒不露,不疾不滞,端庄朴厚,骨气蕴藉,接近颜体气象,在楷、行、草中融注篆笔隶意、魏晋风度、北碑神韵,笔锋多姿,粗而不肿,枯润相生,字体渐由瘦狭走向宽博,由内揠趋向外拓,刚柔合一,气格高远,文质并胜,独具神采。

 

  文学创作之余,鲁迅雅好收藏书画。他曾委托日本友人内山完造“乞得弘一上人书一纸”,译作《域外小说集》由陈师曾题签封面,并集楚辞句“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成一联,请同事兼好友、书法家乔大壮书写,并悬挂于书斋。鲁迅与瞿秋白交往密切,引为知己,1933年曾书清代金石篆刻家何瓦琴名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纵141厘米,横42厘米,见图)赠别瞿秋白,寄寓了两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作品结字舒逸悠散,向背偃仰,气自通达,意态超迈;章法粗细疏密,大小正倚,圆融而略峭,宽舒又稍紧,掺篆法碑意入己之行楷,齐整中见参差,流畅中显沉穆,高古苍厚,反映出他深厚的国学修养、审美经验以及书法创作的魂与魄。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