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调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ⅳ-16 所属地区 山东·菏泽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菏泽市牡丹区、东明县 申报日期 2006

 

  大平调系梆子声腔剧种,因其唱腔音乐比山东梆子、豫剧、河北梆子的音调低,故称平调或大平调。

 

  大平调流行地区以曹州(今菏泽市)为中心,跨越冀、鲁、豫、苏、皖五省边缘地带,西到郑州、陈州,南到徐州、毫州,北到大名磁州,东到济宁、兖州,号称流行五省八州。

 

  大平调的历史有文字可考的,可追溯到明代弘治年间。据弦治十一年(1498年)《滑台重修明福寺碑记》中记载:“除修葺佛塔外,敬献大梆红、大弦戏各一出”。明清以来,在黄河南北有大小十几个大平调班社,清道光中期(约1830年左右)菏泽县成立了“双盛社”,随后又有东明县东明集的“发深班”、曹县的“袁豁子班”,菏泽县龙宝田的“德盛班”等大平调班社。

 

  这些班社在常年的演出中,先后培养了一批较有成就的演员。如花脸岳秀海、张金臣、旦角郭文荣、小生张合义、黑脸张文祥、红脸郭盛高、彭盛江等。

 

  大平调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经常演出的传统剧目有180余个,其内容大多取材于《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包公案》、《大红袍》等古典小说,角色以生、净戏为多,以生角为主的戏有《下高平》、《下燕京》、《下江南》、《反阳河》、《晋阳关》、《反徐州》、《收姜维》、《百花亭》等。以净为主角的戏有《战洛阳》、《秦香莲》、《铡赵王》、《赵公明下山》、《金鞭记》、《张飞滚鼓》等。

 

  大平调的唱腔与山东梆子大体相同,但是,它的唱腔发声一般都用真嗓,唯慢板、拐头钉等板式的起板时,尾声使用极高的假嗓(也叫呕腔)。表演粗犷、豪放、刚劲、有力,精中见细,刚中有柔,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剧种。国家一级演员郭盛高的表演潇洒大方、生动逼真,他在《百花亭》、《收姜维》、《反徐州》等剧目中塑造的艺术形象,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是菏泽地区家喻户晓的著名演员。

 

  目前,菏泽市的大平调专业剧团有两个:牡丹区大平调剧团和东明县大平调剧团。他们创作并演出的许多剧目在全国和省地戏曲会演中,大部分获得奖励。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