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海岛史料汇编完稿
一本《远游记》,打开了双屿港历史文化研究的一扇窗。《中外双屿港史料汇编》跨语种文卷的完成,为双屿港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6月21日,《中外双屿港史料汇编》评审会在六横举行。这也是我国首个以岛屿为研究主体的区域性研究,将为今后小海洋地理单元研究提供示范作用。这些多语种材料,再现了500年前双屿港国际贸易中心的繁华景象。
专家齐聚六横共话双屿港历史
6月21日,细雨绵绵,六横台门镇,穿越葡西建筑风格的双屿商港小镇,国内知名海洋史学专家济济一堂,他们对刚完稿的《中外双屿港史料汇编》进行评审。
岛屿的多语种史料汇编,在国内绝无仅有。“大量的一手材料搜集,书写了双屿港的历史和脉络,在体例上为相关史料的汇编工作开创了先河。”广东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李庆新说,对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史以及航海史研究工作都具有借鉴意义。“这些史料的收集,对研究广东、福建以及东南亚海岛,提供了意外收获。”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双屿港历史文化研究引发的现实意义重大。”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教授柳若梅说。
2014年8月,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和六横管委会联合启动中外双屿港史料汇编工作,由暨南大学港澳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葡萄牙历史科学院院士及亨利王子勋章获得者金国平教授负责主编,汇编工作从西文史籍中首次完整地挖掘、整理和翻译了航海和水文资料,展示了西方人对舟山、六横及其海域的认识过程。资料的收入年限从16世纪跨越至19世纪。丛书分汉语卷、法英文卷、葡萄牙西班牙文卷、日语卷4卷,其中法英文卷于2015年已完稿。
当天,来自中科院、海洋出版社、广东社会科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暨南大学及浙江海洋大学等相关单位和知名学府专家参与评审,他们对该书在学术、文献、考古等方面的多重价值给予高度肯定。
据了解,《中外双屿港史料汇编》预计今年10月正式面世。“随着资料搜集的深入,还有做荷兰文、意大利文、拉丁文、俄语、韩文以及东南亚语言文卷的可能。”金国平说。
走进双屿港古迹触摸500年前繁华
1999年,金国平翻译出版了葡萄牙人费尔南·门德斯·平托的《远游记》,这本著作为以后双屿港历史文化研究打开了一扇窗。
“平托的书有十三个章节集中叙述和描写了双屿港。我因此与舟山结缘,有机会多次来到这个美丽的海岛城市。”金国平说,“历史记载似乎证实了双屿便是葡萄语文献中的 Syongicam/Liampó,这是通过葡萄牙人在亚洲传播西方文化重要的基地,更是获得从嘉靖年间成型的‘一条鞭法’所需要的白银的重要通道。”在金国平看来,双屿港和澳门休戚相关,双屿港在整个中国历史、航海史以及海洋文化发展历程中具有节点性意义。
《远游记》对于当时葡萄牙人在双屿港的活动有详细记载。平托对于“双屿门”产生的初步印象是很好的:“那是葡萄牙人建立在陆地上的村落,房屋逾千。有市政官、巡回法官、镇长及其他六七级的法官和政府官员……该城充满自信和骄傲。 ”
据平托记载,双屿港内可以容纳数百条船,有3000多居民,其中1200个为葡萄牙人。当时葡萄牙的贸易额超过300万金葡元,而且还经营着对日的转口贸易。“双屿比印度任何一个葡萄牙人的居留地都更加壮观富裕。在整个亚洲其规模也是最大的”。尽管平托的话有些夸张,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双屿港当时作为国际贸易港口的繁荣。因此,古双屿港有“十六世纪之上海”、“全球金融中心”之称。
根据专家、学者的考证,双屿港位置,在我市普陀区六横岛西岸与佛渡岛东岸之间的水道,处于国际航线与中国内地的连接点。当天下午,专家队伍乘船冒雨前往水道考察。
港口文化研究打造双屿港品牌
我市海洋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但相比渔文化的挖掘和研究,港口文化还有所欠缺,而双屿港的历史文化,有望成为舟山最能在全国叫响的港口文化品牌。
2009年,我市对六横及周边小岛进行了全方位、多层面的考古调查勘探,发现并确认“双屿港是一个包括葡萄牙人、日本海盗浪人和闽浙商团等在内的港口复合群体,即多元港口”。
2014年,市文广局与六横管委会联合召开“海上丝绸之路”文艺创作研讨会,邀请40余名省内外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有关双屿港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今年,以双屿港史料创作的海洋文化题材电影《刺海》拍摄也提上议程。
2015年4月,舟山水下考古队来到六横,发现了10余处古代港口、台门港沉船和周遍港口的明代嘉靖年间的红绿彩、青花瓷。舟山水下考古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与在中葡早期贸易的早期据点——广东上川岛发现的红绿彩如出一辙,“这些‘嘉靖元素’瓷片的零星发现,为我们探寻16世纪葡萄牙人在六横的居留地提供了重要线索。”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的推进,以及自贸区挂牌,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双屿港历史文化引来广泛关注。而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海洋城市品牌,对六横推动港口经济发展、繁荣海洋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六横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六横将通过挖掘双屿港历史资源、启动建设一批融合双屿港元素的项目,打响双屿港历史文化品牌,并借助这一品牌,建设双屿港品牌新港城,打造海上丝路新驿站。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