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梆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ⅳ-33 所属地区 山东·济宁·梁山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梁山县 申报日期 2006

 

  枣梆,是鲁西南地区流行较广、影响较大的地方剧种之一。在梁山一带最有名气的,是梁山县方庙村和北部大张村的枣梆戏,而方庙村的演出活动则最早。据传,因梁山一带百姓多是从山西洪洞县迁民而来,所以梁山明清时的地方戏大都带有山西梆和陕西秦腔的韵味,托腔绵长,腔调高亢而豪放,服装道具也十分简单。后来,山西遭旱灾,上党地区的梆子戏艺人逃荒来到梁山方庙一带,以唱戏要饭糊口。两地戏剧颇有相似之处,两地艺人在一起相互切磋,结为知音。从而使梁山南部地方戏在原来基础上,融当地戏剧和山西上党地区梆子戏之长,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梁山梆,并活跃在鲁西南地区,这“”字,其实就是“山西人”的合体字,梁山当地称山西人为“子”。,音zāo。一年后山西同行再次来梁,看到此戏已成规模,从戏报上发现“?”字,以为不妥,因当时该戏所用乐器梆子皆用枣木制作,建议改“?”为同音的“枣”。从此,该剧种正式定名:梁山枣梆。方庙村位于梁山县城南20公里处,又称里外八村。民国间,有艺人吴凤珠,除演唱传统剧目外,还自编自导许多不同时代特点的剧目,共300多出。吴凤珠最初以卖艺为生,但始终追求艺术的创新和完美,多年的卖艺生涯,使得他在唱腔和表演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后于村中心五神庙创办了一所枣梆戏剧学校,陆续招收了汶上、梁山、郓城等地的金星玉、孙登福、王广财、何枸、如印、张文会、李玉振、马登、李作亮等40多名学员。在他精心培养下,这些学员后来都成为各地剧团的栋梁。在此其间,成功地排演了《踩仙桥》、《蝴蝶杯》等精彩剧目,一年四季,走村串乡,几乎天天搭台演出,受到各地人们的普遍欢迎和喜爱。从此,枣梆走出家门,传到鲁西南、河北、河南等地。枣梆,有较强的生命力,虽各级剧团如今均已撤消,但民间小戏班仍在梁山及邻县广为演唱。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