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高戏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 ⅳ-2 所属地区 河南·三门峡·灵宝市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灵宝市、陕县 申报日期 2007
古陕州通秦连晋,是沟通我国东西部经济的桥梁,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津要。在该区域,民族民间戏曲艺术源远流长,许多戏曲就发源于此,而扬高戏是其中一种。
提起扬高戏,至今在陕县大营镇峪里、灵宝市大王镇南阳两个村子,上至耄耋老者,下至少年儿童,可说无人不晓。每逢重大节日或各
种庙会以及天旱祈雨等重要活动,无不以请到扬高戏为荣。可以说,在当地没有了扬高戏,集会或节日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因此,扬高戏在那里曾一度被奉为“神戏”。
扬高戏的本名叫秧歌戏,又名弦子戏,俗称羊羔戏。1955年,陕县文化馆原馆长李树滋在对扬高戏进行考察研究时,发现它的曲调与迷胡、花鼓调的最大区别就是起伏大,调尾旋律上扬,多用“大跳”,因此将该剧种称之为扬高戏。
与其他戏剧相比,扬高戏的表演、音乐、舞美具有一股古朴气息。它不注重表演技巧,不大段唱白,但重故事(剧情)表述,旦角男扮,延习至今。生、旦、末、丑,同腔同调。净的唱法和音色与其他戏曲相比稍有变化,唱调有72大调、36小调。其音乐伴奏很有特色,弦乐多碎弓、多抖动,加之高音竹笛,可谓繁弦急管,金声玉振,给人以欢快明朗或凄楚激越的感受,很受当地群众喜爱。
(二)
关于扬高戏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唐朝。相传隋朝末年,李渊率兵南征凯旋,途经田野听此曲调,顿觉耳目一新,即令乐官将此曲调记录下来。李渊登基后,命宫女学习演唱。从此,宫廷内外共唱此曲,以示荣贵。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又命长安宫民皆唱此曲,以示孝意。中宗时期,化妆演出,形成了扬高戏的雏形。唐朝末期,一位赴京(长安)赶考未第返乡的书生,在出函谷关后,因手中拮据,便将扬高曲调传授于灵宝南阳村。南阳村家戏班以元杂剧剧本为基础,用扬高曲调登台演唱,形成了具有灵宝特色的扬高戏。经过漫长岁月,它又逐渐流传到陕县和山西的平陆、夏县一带。
清道光时期,扬高戏开始能够与秦腔、蒲剧相抗衡。清光绪年间,豫西、晋南最“红火”的就是扬高戏。凡大庙会、大戏楼皆请扬高戏班,人们在街头巷尾谈论的都是扬高戏。相传民国十一年,在山西芮城南庙古会上,扬高戏与蒲剧名班对台。演着演着,观众都情不自禁地涌向扬高戏那边观看,不但挤倒了庙园的大墙,而且活生生地气死了蒲剧的名角,扬高戏度过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然而由于社会变迁,战乱频繁,加之外来剧种的相继流入及自身的原因,扬高戏班社时聚时散,时强时弱,以致失去往日辉煌。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环境日趋稳定,扬高戏有所恢复。但种种迹象表明,扬高戏已在走下坡路。
(三)
为了探寻扬高戏的现状,记者日前特地来到灵宝的南阳村进行采访。
在南阳村,记者见到了对扬高戏改革发展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原玉荣老艺人。提起扬高戏的改革,原玉荣侃侃而谈。据其介绍,因从小受父亲影响,他11岁开始学扬高戏并能拉板胡上台伴奏。在经历长时间演出后,原玉荣发现扬高戏的曲调古板、陈旧难听,并且扬高艺人普遍存在重拉唱不重感情表现的弊端。为改变这一现状,他于1964年步行几百公里,走访了山西芮城扬高老艺人张春生、胜进学、义兴子等8人。经过座谈,原玉荣受益匪浅。他将扬高戏的唱腔进行了改革,并打印成册分发给陕县、灵宝等地的老艺人以征求意见,得到他们的承认与支持,形成了现在的扬高戏唱腔,使扬高戏音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9年10月,原玉荣创作的《小姑走娘家》参加洛阳地区戏剧汇演受到嘉奖,并被推选为参加全省汇演剧目,获二等奖。说到此处,原玉荣也来了兴致,拿起自己制作的板胡为记者现场表演起来。旋律悠扬高昂,声音圆润,使记者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正听得津津有味,二胡声突然变得凄凉悲伤起来。原玉荣感叹地说:“这扬高戏快要失传了!现在村里会演扬高戏的人越来越少,只有逢年过节或特邀时才有机会联合陕县峪里村表演。因为赚不到钱,年轻人宁肯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学这玩艺儿。现在的扬高戏,只靠老一辈艺人的维持,才不至于失传。”
灵宝南阳村如此,陕县峪里村又如何呢?记者满怀希望地来到陕县峪里村,发现这里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峪里村现在仅存的一个剧团是该村扬高艺人自发组织的扬高剧团,成员有34人,大都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觉拜老艺人为师、学习并参加扬高戏业余演唱的。该剧团最年轻的艺人35岁,其余大部分是60岁以上的人。该剧团一年的经费只有300元钱,只有逢年过节时受其他村子邀请才组织演出,并且还是免费的。提起扬高戏的日渐衰落,扬高艺人们显得十分无奈。
(四)
难道就让扬高戏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吗?怀着沉重的心情,记者来到了陕县文化局。据该局领导介绍,其实文化部门一直在关注着扬高戏的发展。早在20世纪80年代,河南省以及三门峡市文化艺术界专家曾多次去灵宝南阳村考察、观摩、座谈、录像,对扬高戏的剧目、音乐进行挖掘整理,意在加以保护。目前,陕县文化局已将扬高戏向国家申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争取专项资金扶持。同时,该县准备为峪里扬高剧团牵线搭桥,为其提供演出机会并赚取一定的演出费。这样就可以通过物质奖励的方式,调动群众唱扬高戏的积极性,从而让扬高戏这一古老剧种繁衍生存下去。
扬高戏的发展已有千年历史,从盛到衰的原因值得思考。如何借鉴豫剧发展的经验,让扬高戏从民间走上正式舞台,使其重现往日辉煌,确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