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戏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ⅴ-6 所属地区 河南·南阳·桐柏县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桐柏县 申报日期 2006

 

  古老的木架,雪白的幕布,在激越的鼓乐声中,皮影艺人双手操纵着几根细细的竹棍,舞弄得小小的皮影人子蹦蹦跳跳……这样的场面,如今的年轻人已很难看到了。然而,笔者近日却有幸在山区桐柏目睹并感受了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民间艺术。

 

  河南皮影戏在南阳,南阳皮影戏在桐柏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或“影戏”,是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种造型艺术与戏曲艺术相互影响、并行发展的综合性艺术。据《中国皮影志》介绍,我国皮影戏共分河南、山西、陕西、唐山四大流派,各派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其中,河南皮影戏就是以南阳为代表的桐柏皮影戏。

 

  桐柏皮影戏历史悠久,唱腔优美,语言通俗,在美术制作和打击乐器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其皮影戏流传剧目较多,有些已经失传,现保留下来仍在演出的剧目有《杨家将》、《狄青传》、《五虎平西》、《隋唐演义》以及《西游记》、《三仙斗》等60多个剧目。

 

  据传,桐柏皮影戏始于南宋。当时金兵南犯,岳飞率军驻扎桐柏,曾多次出兵信阳,遏阻金兵南下。这时,不少皮影艺人因仰幕岳飞的忠勇而流入桐柏。由于皮影人子体积小,箱具轻便,五六个人便可凑成一台戏,很适应在山区活动,所以皮影戏流入桐柏后便很快发展起来。据史料记载,到清康熙年间,桐柏全县皮影戏共发展到120余班,到解放前仍有60余班。

 

  解放后,桐柏皮影戏也曾有过长足发展。1957年,桐柏皮影戏参加南阳地区“曲杂木皮”大赛,演出剧目《火焰山》获二等奖;1983年底,桐柏皮影老艺人制作的皮影人子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民间美术展览,并被《人民日报》选登报道;1989年,桐柏皮影戏又参加了河南省民间艺术节。

 

  桐柏皮影戏如今仍活跃在豫鄂边界地区

 

  在桐柏,皮影戏在群众中很有影响,街头巷尾随便找个大人小孩,都能给你说出一大串诸如“大王腰”、“小王腰”、“大半夜”、“小半夜”皮影艺人的名字,并且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如“小半夜”,其真名为沈华州,月河镇闵庄村人,他业精艺深,表演生动,演出的皮影戏群众一看就入迷,一唱就是半夜,因其父艺名“大半夜”,故他的艺名“小半夜”。

 

  目前,桐柏的皮影戏班子共有4个,他们农闲外出演戏,农忙回家操持农活,活动范围主要在豫南和鄂北地区。吴城镇下刺园村岳秀良的皮影戏班子便是其中之一。岳秀良今年55岁,他15岁拜本县毛集镇田木湾村著名艺人杨明山为师,学习皮影戏,如今是桐柏皮影戏行当里的“大腕”级人物。

 

  岳秀良的皮影戏班子连他一共5个人,两个吹唢呐,两个吹笙兼司锣鼓。每到一个地方演出,首先要用自带的木架搭一个棚,挂一块白布,在幕后放置好照明灯具(解放前用油灯两盏,六七十年代改用汽灯,现在多用电灯)。每场演出大约三四个小时,收费100元。岳秀良说,由于桐柏皮影戏收费不多,山区群众一家一户就可请一台皮影戏唱三五天,因此他们的皮影戏在桐柏山区很受欢迎。如今,岳秀良的皮影戏班子活动范围东到信阳,西到桐柏淮源镇,南到湖北随州,北到泌阳县。

 

  据悉,除了岳秀良外,在桐柏较有影响的还有彭大义、唐兴运、邓家良等一批皮影艺人。其中,今年31岁家住吴城镇邓庄村的彭大义是一个集演唱、吹打、拌奏、雕刻皮影人子于一身的全面人才,很有发展潜力。

 

  日本女博士稻叶明子造访桐柏皮影戏

 

  2001年8月20日,32岁的日本早稻田大学女博士稻叶明子,受四川大学一王姓教授所著《中国皮影戏》一书影响,在王教授的介绍下,带着一名翻译来到河南皮影戏之乡桐柏。

 

  在桐柏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稻叶明子于当天赶到了吴城镇下刺园村岳秀良家。在岳秀良家,老艺人和他的同伴为稻叶明子作了即兴表演。在唢呐、笙、锣、鼓的伴奏声中,岳秀良行腔用调,以高超娴熟的技艺,操持皮影人子跃马横戈、闪转腾挪、捉对厮杀,展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下子,来自东洋日本的稻叶明子被这散发着神奇艺术魅力的中国民间古老皮影戏吸引住了。她当即拿出200元钱,要求岳秀良专门为她演场皮影戏。

 

  在岳秀良家的厢房内,挂着数百个皮影人子,它们像一件件珍宝。也深深吸引了稻叶明子。这些皮影人子在人物造型上非常讲究,绘画线条古拙粗犷,装饰图案有着浓厚的山区民间艺术气息。其中,女身发饰、衣饰多为花、草、云、凤图案,男身装束多为龙、虎、水、云图案,其角色分为神、仙、文、武、生、女、卒、首八种行当。稻叶明子对岳秀良制作的皮影人子赞不绝口,并恳请岳秀良为她制作若干,以带回日本。

 

  岳秀良向稻叶明子介绍了桐柏皮影人子的制作技艺。外地皮影人子多用驴皮、透光纸为原料,桐柏皮影人子主要原料是牛皮。制作时,把牛皮剪成小块,先用铅笔在上面勾出线条,然后用铁笔进行雕刻,皮影的雕刻线条有虚线、实线、虚实线、暗线等技法之分。皮影人子刻好后还要上色,主要用红、黄、蓝、绿、黑五种颜色。然后是组装,即把各个部件加以联结、固定,最后再安装上竹质的操作杆。

 

  2002年3月,稻叶明子回到日本国,她对桐柏皮影戏仍念念不忘。在寄给四川大学王姓教授的信中,她用不太熟练的汉字写道:“我突然到桐柏,想不到收获这么大。岳先生的艺术是全国罕见的。虽然我的能力有限,但整理好中国皮影研究我一定再寄成果。”

 

  桐柏皮影戏正面临严峻挑战

 

  毋庸置疑,桐柏皮影戏是南阳,乃至河南的一朵文艺奇葩。但皮影戏作为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像大多数传统民间艺术一样,在现代文化喧嚣侵入的今天,其生存空间也越来越狭窄。

 

  十几年前,桐柏几十个皮影戏班子曾唱遍本县及周边县的村村寨寨,很是红火。但如今县内只有4个皮影戏班子,却已趋饱和,不得不把触角伸入到邻近地区。桐柏县一位文化管理工作者认为,造成皮影戏市场萎缩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如今群众文化生活丰富了,电影、电视、vcd影碟机在农村普及率相当高,年轻人对皮影戏不感兴趣,皮影戏的观众群只限于中、老年人。二是皮影戏多年来缺乏创新。就目前来讲,其演出的节目主要围绕农村的结婚、生子、祝寿、丧葬以及搞封建迷信的许愿、还愿、请神、祈雨等方面,如生女孩便演《樊梨花征西》,生男孩便演《九龙升官》,祝寿便演《五女拜寿》等。

 

  市场萎缩,直接影响着艺人们的生活、生存,同时也造成了桐柏皮影戏的后继无人。就拿岳秀良的戏班子来说,一年流浪在外,班子里每人也就是三四千块钱收入,因此岳秀良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不愿继承父亲的手艺,岳秀良也不愿让儿女们涉足皮影戏。另外,生存空间太小,饭太少,惟恐别人争饭吃的狭隘思想,也使桐柏皮影艺人们不愿带徒弟,以至如今的桐柏皮影戏新秀屈指可数。当然,一些老艺人也认识到了其带来的危害。岳秀良说,他是“掌腔”的,每场100元的收入,按说应该多分点,可戏班子里便有人闹情绪,现在没啥人学皮影,再找人很困难,只好将就着吃大锅饭。

 

  桐柏皮影戏还能存在多久?对此,桐柏县文化管理部门的领导人也非常忧虑,他们表示,今后将尽可能多为皮影戏提供展示机会和空间。当然,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笔者以为,要从根本上拯救、发展桐柏皮影戏,目前各级文化管理部门尽快拿出具体保护措施,应是当务之急。不然,桐柏皮影戏的消失也许是将来,或许就会在明天。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