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又公布了一批考古成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6月底的北京城滚滚热浪,步入圆明园却顿觉清凉。圆明园是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之作,可惜150多年前的浩劫,让“万园之园”损毁殆尽。

 

  1996年至今,圆明园遗址公园开展3次大规模考古。园区100多处景点、240多万平米陆地面积,目前只发掘完成5万平方米。但即便如此,也已发掘出5万多件(片)文物。

 

  这些文物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圆明园还有哪些沉睡地底的未知之谜?

 

  带着这些问题,封面新闻探访考古现场并专访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圆明园课题组组长张中华。

 

  从考古结果看,几乎每个遗址都和设计图纸有不同

 

  圆明园建设时间长达150年,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21年来,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考古,最近一次始于2012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成立团队,对桃花洞遗址、大宫门遗址、养雀笼遗址、海晏堂蓄水楼、远瀛观等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9800平方米。

 

  在张中华看来,尽管史料对皇家建筑的建造规格和体制有详细记载,但并不能完整反映圆明园全貌,“从考古结果看,几乎每个遗址都和设计图纸有不同的地方。”张中华告诉封面新闻,文献只记载了主要建筑,圆明园从雍正到同治时期跨越150余年,根据不同皇帝的喜好会有改扩建。

 

  而通过考古勘探工作,为圆明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展示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弥补了文献资料记载的不足。

 

  浙江珍贵的鎏金铜象首,发掘时就是一个“死沉的泥疙瘩”

 

  在20多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5万多件文物。乾隆年间的鎏金铜象首、嘉庆御笔石刻、圆明园所留唯一一尊“地天母”铜像……每件都无比珍贵。

 

  日前,一百余件珍贵文物,首次面对公众。

 

  张中华清晰记得这些文物的故事,比如鎏金铜象首。当这件造于乾隆,彰显大清帝国铸造、鎏金至高水平的的铜象首出现在大家眼前时,许多人的脑海中都迅速产生疑问——圆明园自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历经劫难,地面遗存都已很少,这件金光闪耀的珍品是如何留存的呢?

 

  张中华回忆说,2014年发掘大宫门河道周边的文物时,在河底发现了这个硬邦邦的家伙。当时就是个死沉死沉的泥疙瘩,被泥裹得看不清。后来把这件“泥疙瘩”送进实验室清洗处理了半个月,才发现竟是件珍品。

 

  这件造于乾隆,彰显大清帝国铸造、鎏金至高水平的的铜象首,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据文献记载,应该是陈设在大殿中象征吉祥如意的摆件,但身子已不知去向了。张中华说象首后部有四个小洞,是固定身子用的。关于象首为何得以留存,张中华和考古队员们猜测,有可能当年这个大象摆件被整体运走时,象首不小心掉进了大宫门门前的河里。

 

  圆明园养雀笼到底是做什么的?

 

  同样的清晰的记忆,还有一件黄釉琉璃构件。张中华记得,这件有着卷云纹路的琉璃构件,是从圆明园西洋楼养雀笼地下发掘的。

 

  养雀笼到底是什么呢?它是圆明园长春园北部西洋楼的景观之一,是一座西洋门,位于圆明园黄花阵东侧。建成于乾隆年间(1759年)。据记载,其明间为穿堂门。养雀笼真的是养雀的吗?这个谜题的答案,最终被这歌琉璃构件揭示了。

 

  “之前,很多人都认为养雀楼是养孔雀的。考古前,我们也查过文献,但都没有明确说法。”最终,张中华和考古队员在这个琉璃构件上发现了四个字——孔雀牌楼。由此,传说得到印证。“考古不一定要发掘多大经济价值的文物,能对历史作出解答,也非常有价值。”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