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万钟行草《刘景孟八十寿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米万钟(1570—1628),字仲诏、子愿,号友石、湛园、文石居士、勺海亭长、海淀渔长、研山山长、石隐庵居士、锦衣卫籍等,名号甚多。关中(今陕西长安县)或安化(今甘肃庆阳市庆城县)人,流居京城,米芾后裔。明代著名书画家、诗人、鉴赏家。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山东布政使、江西按察使,后加封左仆寺少卿。善书能画通诗文,尤精行草。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米”之称;同时,又与邢侗、董其昌、张瑞图并尊“邢董米张”明末四大书法家。

 

  米万钟生于书香门第,世代缵缨,门庭显赫,从小就受到过良好家庭的正规教育。为官后,刚正不阿,处处关心民间疾苦,十分注重文化教育,深受百姓拥护爱戴,有“水境慈母”之称!他为官期间,正遇宦官魏忠贤扰乱朝纲,使不少忠烈之士深受迫害。因其生性刚烈,坚决与阉党势不两立,因而屡遭阉党弹劾,官被罢黜。直到阉党溃灭,才得到朝廷昭雪起用……在众人眼中,当时米万钟的书画之名,绝对要高过他的政绩之名。这点并不奇怪,因其天生就是位博学多才的书画名家。于书画诗文外,又酷好石刻、抚琴、博弈等。其性与上祖米芾的癖好近同,都比较喜欢收集天下奇妙之石,所获甚夥。常为得一块心仪奇石,几近痴迷癫狂。这种爱石的痴迷状态,绝不逊于米芾。他曾在京城购买过三处园子:一名“勺园”在海淀,二为“漫园”在德胜门积水潭东,三曰“湛园”在皇城西墙根下。这三个园建筑完后,米万钟常于园中亭榭,邀友雅集,把酒临风,挥毫开怀觞咏之兴。园中远山近水,幽雅宁静,景致令人神往。由于痴迷奇石,所耗白银几近告罄,然“痴迷”之心依旧。米氏对于书法,崇晋唐之韵,承南宫家法,极尽起伏跌宕之笔势。

 

  这件米万钟行草《刘景孟八十寿诗》(见图)洒金笺,尺寸171.1×40.6厘米,今藏苏州博物馆。释文:“景孟刘老先生八秩,诗以寿之:姑射丰神海鹤姿,名高方岳重清时。年同渭水迎黄发,处类商山茹紫芝。双阙梦廻红日近,五湖心远白云知。庭前十二奇男子,争着莱衣递进卮。”整幅行草写得自然流畅,一气呵成。毫无迟涩造作之态,笔墨间多存上祖南宫遗韵,又不失自家风神。在用笔上,明代文人书法一般多追求静美儒雅的士大夫风范,笔法纯熟清逸,不依野径,唯恐书坠下流。当然,米万钟的内心世界似乎还非常坦然,他在笔墨上,既不似邢侗的古径诡秘,又不类张瑞图的奇逸姿肆,更不近董其昌的劲畅清健,而是翻转不羁的笔致,多了份灵动和古幽。

 

  在书法审美上,米万钟“以石为友,以书为伴”,因而他在书法上从不故意去雕饰笔墨。流寓京师,的确给他在一定的范围内拓宽了思想,延伸了笔墨境界。米万钟筑园养性,淡泊名利,时聚三五好友品茗染翰,诗酒唱和,别有一番天趣!他在风格上,间接汲取了董其昌的用笔长处,更丰富了自己的书法内涵。明代与两宋一样,都十分推崇帖学,并在声势浩大的帖学领域中,凸显出一代书风的重大影响。

 

  米万钟书法,在其中年期间,笔墨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然其未入花甲,便悄然谢世,令人抱憾。假若能再长寿些年,或许他那不拘一格的行草,将会达到另一种高度。

 

  《书史汇要》赞曰:“行草得南宫家法,与华亭董太史齐名,时有南董北米之誉。尤善署书,擅名四十年,书迹遍天下。”从此段话分析,当时米万钟存世翰墨还非常之多,但历经数百年后,其墨迹几乎难以寻觅。目前能真正见到米万钟书画真迹,也只有到国内外大型博物馆。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