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晋遗珍——山西介休窑、晋中榆次窑传承与创新复烧现状

  摘 要: 山西作为文物大省,各类遗存丰富,古建、壁画、彩塑、石造像、戏曲、大院…在全国也是广受注目,而古陶瓷就显得不怎么被重视,是因为其他的太辉煌还是因为古陶瓷没有作为官窑进入历史?基于此现象,考察组进行了初步的采访、调查,并对古陶瓷传承与复烧进行了小范围摸底,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应有的关 注。

  关键词:介休窑  孟家井窑  传承  土釉  复烧

  山西,文物古迹大省,全国古建的百分之七十在山西,唐至晚清民国各历史时期的建筑形式都有。壁画,亦是如此。有最早的汉、魏墓室壁画;寺观壁画;石窟壁画等。仅寺观壁画面积就达1800万平米,为全国之冠。彩塑亦然,且有云岗石窟、天龙山石窟、南涅水石刻造像等佛教文化;早期尧文化,春秋晋文化,元代戏曲文化,晋商大院文化……如此众多的、辉煌的历史文化,长期以来使得人们忽略了陶瓷文化。

  山西历史上窑口众多,自北而南“著名”窑口有大同窑、浑源窑、怀仁窑、孟家井窑、长治窑、平定窑、介休窑、霍州窑、平阳窑、河津窑等。普遍年份早而做工精良,以现有博物馆收藏为例,大同窑黑釉剔刻花、浑源窑油滴盏、平定窑印花碗、介休窑细白瓷刻画、霍州窑白釉器、平阳窑兔毫、油滴等。因无作为皇室审美的官窑地,而长期不被人重视,但很多产品目前看品质之高、造型之优美必定被未来重新重视及认可。近期在山西河津固镇发现的大规模早期制瓷遗址,填补了山西地区无制瓷遗迹的空白,其中北宋细白瓷,白度不逊于邢定巩白瓷,代表同期较高烧造水平。尤其发现的剔花填黑彩及珍珠地划花瓷枕,独具特色,艺术水平甚高,在日本、法国、美国等地公私藏品中均发现有该窑瓷枕产品,为国内外相关瓷枕藏品及出土品找到了烧造窑厂。冯先铭等先生说“想要改写中国陶瓷史,应从山西古瓷窑下手”。山西老窑瓷是一块未被发掘的处女地。目前大力推广山西古陶瓷文化的有深圳望野博物馆、山西晋中道莅艺术馆、北京大栅栏街道老窑瓷博物馆等。随着非遗传承的逐渐重视,民间各地陶瓷机构与个人对古陶瓷复烧与创新也逐渐增多。由北京西城区大栅栏琉璃厂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中心和老窑瓷博物馆牵头组织的考察队对部分山西老窑瓷做了田野考察,在此,特选几处有代表性传承的窑口进行介绍。

  介休窑

  介休窑,位于山西中部介休市洪山镇,北靠榆次窑,即(孟家井窑),南邻霍州窑。有绵山在东部穿过。介休窑,当地亦称洪山窑。山西著名窑口之一,也是外界对山西窑口最为熟知的一个。介休窑烧造历史悠久。窑址区有庙,叫源神庙。是洪山泉源头,一座因水利工程而建的庙宇。洪山泉是晋中最大的地下泉水,为介休的水利命脉。由于它的恩泽,此地农业、陶瓷业、手工业等蓬勃发展。庙内有碑十余块,其中最古老的有宋碑,记载了烧瓷的历史,非常珍贵。据史料记载,介休窑始烧于唐,盛于宋,窑火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后。庙宇右侧有山坡,两条路可以上山。据当地文物部门介绍,山坡两面分别是古瓷窑遗址和古琉璃窑遗址。路面黄土被雨冲刷出沟壑纵横。碎瓷片到处都是,随便一件便有五百年以上历史。考察组用了半下午时间,在窑址区百十平米范围内捡到细白瓷刻花瓷片、白瓷印花瓷片、酱釉印花瓷片、油滴残罐、白覆轮瓷片、基本完好的窑具——碗的匣钵等。产品丰富可见一斑。介休窑以白瓷及白瓷刻花为主。尤其细白瓷品质极高,瓷化度、白洁度甚至超过定窑、邢窑等诸多窑口。从山西博物院、介休市博物馆、道莅艺术馆及私人收藏品处,可见到大量完整器:白釉玉壶春瓶;梅瓶;盏杯、托;花口杯;刻花、印花碗;白釉剔花;白釉黑、褐彩画花、白釉剔花瓷枕;黑釉铁锈花碗;黑釉兔毫、油滴盏;酱釉印花碗等,种类多而品类丰富。更有高级别的比较少见的白釉塔式罐和琉璃釉舍利塔。文化遗存丰厚。不愧为山西著名古瓷器窑口。介休窑也曾是琉璃烧造的著名窑口,介休也被称为琉璃之乡。现存的国保单位介休后土庙、城隍庙最著名的就是琉璃构件和琉璃造像,被称为“三晋琉璃艺术宝库”。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既是当时生活的主要原料,更是山西古代烧瓷的主要燃料,而与煤炭伴生的便是优质的陶瓷土资源,真是大自然的神奇恩赐。包括煤炭中的“废物”——煤矸石,就是白瓷的主要胎料。陶瓷土原料当地人称坩子土,通过颜色分辨称:青坩、白坩、黄坩、羊油坩等。所以只要具备陶土、水、煤炭就可以建窑烧瓷了,这也是为何山西窑口众多的重要原因。而黄土高原上的无尽黄土,又是烧造黑釉的主要原料。正是这些因素导致山西村村有窑,从很多村名就能看出,窑头村、窑上村、东窑头、盆窑村、瓦窑村……在地理范围上,山西窑口烧瓷的大趋势是“北边黑,中间白,南边花”。即晋北以烧黑瓷为主,晋中以白瓷为主,晋南以烧琉璃、白釉黑褐花、红绿彩为主。目前的介休洪山窑已经是与景德镇合作的大型现代化公司了,以现代工业产品为主。我们所要介绍的是,还在以介休窑的传统方式生产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的典型代表人或非遗传承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建国:介休洪山窑复烧瓷

  洪山老陶瓷厂在新中国成立后是国有部门,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生产时间长,人员众多,曾经在老瓷厂干过的技术工人不少,但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有的自己还在坚持做,以此谋生;有的培养下一代在做;一般以仿制传统产品为主。洪山村做仿古比较好的有三四家,还是以传统方式进行,产品进入仿古领域或为买家提供定制。他们中有位非遗传承人,李建国。其父亲便是老厂里的技术员,十几岁就上班了,逐渐成为了厂里的主要技术人员,并多次得到著名陶瓷专家水既生先生的指导与帮助,技术比较全面。在父亲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下,李建国也得到了很多真传,加上自己的聪明与努力,基本恢复了介休窑大部分品种,拿手的有:黑瓷剔刻花、白瓷剔花、介休传统细白瓷、绞胎绿釉、黑釉油滴等。

  李建国坚持以介休当地原矿材料——坩子土做胎,自己采矿加工研磨、炼制。自建煤窑烧成。胎土釉料不用化学配制,尽量还原古法制作。古代制釉,属自然物经验配釉,是古代窑工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从偶然的发现到刻意的追求,长期的摸索实践得出的经验配方,只知道以什么样的材料,更多是原矿石或草木灰按照一定比例的配比,可以烧出什么样颜色的釉色,在此基础上的总结。由于古代中国没有化学体系,并不知道釉中元素成分。而现代配釉是根据西方化学体系,即属于逆向推理。方法是将现有釉片研磨后通过成分分析,按照釉中金属氧化物的比例通过化工材料人为配比配制而成。如同化学制药,属于人工合成类。故与古代釉色有本质的差别。因为瓷片中的元素是在火的作用下化学反应后的生成结果,其中有一部分,尤其是有机物,如各种草木灰类,在高温烧制过程中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原成分已检测不出,只有生成后的元素,检测的结果与原配釉成分有很大不同。而方式方法不同必然决定结果不同。这也是古董鉴定时最重要的指标和参考项。由于古时的自然物配釉,更加自然、环保。相比化工配釉可能出现的重金属析出量超标问题,自然物配釉更有其优势和价值。李建国所用的釉料原料也是采用洪山山上可以制釉料的自然物自己配制,手工拉坯成型。并以古董的高标准要求自己。作品以高端收藏或博物馆替代品为主,客户除国内高端收藏群体外,还有来自美国,欧洲的客户。所见黑釉剔花玉壶春瓶(如图),以宋金时期的经典造型为蓝本,一比一复制,用介休当地的黄胎土上黑釉后剔除图案以外的地子,并在剔除的底上上白化妆土罩以透明釉烧制而成,黑色绀黑,釉光柔和,剔花工艺娴熟流畅,白地有开片,与真品非常接近,相似度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几可乱真。所仿绞胎绿釉壶(如图),云纹般绞胎流畅自然,所罩透明绿釉釉色青翠、沉稳,造型古朴,质量极高。由于用当地材料,以古法制作、烧成,材料的还原非常成功。另外,他仿烧的定窑白瓷、酱色瓷、油滴也很到位。在技术上,李建国目前是山西老窑瓷仿古复烧最成功的人士之一。仿制中最难的就是神似问题。神似,即时代性,是最能代表当时人们审美的一种体现,也是最难把握的。因为每个时代的审美不同,以我们当代人的审美观很难达到对古人古物的全面理解,毕竟文化水平、专业认知、生活背景、生产模式等区别太大。这个才是仿古制作最大的瓶颈,而不单单是技术问题。介休窑产品存世量还是比较大,且造型丰富,玉壶春、梅瓶、瓷枕、执壶、盏碗杯匜……由于遗存丰富,可参考范本较多,故做仿制者大部分也是文物收藏研究和保护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刘开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休琉璃的非遗传承人,李建国的同胞弟弟。兄弟二人各有所长,都是在父亲影响下进入此行业。介休古建较多,多处国保级单位,居晋中之首,其中后土庙,城隍庙的琉璃建筑最具特色,尤其琉璃釉中的孔雀蓝釉最漂亮最难烧制。据说是将琉璃釉料先放入窑炉内煅烧,烧出来重新研磨,再加水制釉,施于素烧胎上,再入窑烧制而成。刘氏琉璃曾因为要传统煤烧,但与环保相违背,曾被封窑停烧,后来相关部门说如果可以复烧出孔雀蓝釉就可以继续,他就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终于攻克了。当今为环保要求普遍采用的电窑和煤气窑,烧成很多时候并不能达到复烧的要求,这些矛盾需要调和,既环保又可用煤炭,也是复烧人员需要考虑的。刘氏代表作以介休后土庙琉璃构建(世事太平)为原型,烧造了近主体6.6米,总高10米的大件,坐落于介休市新建博物馆广场中心。这个琉璃陶塑已经成为介休市的城市名片。如此体量烧制难度之大、造型之优美非他人所能及。琉璃砖、瓦更是因长期风吹日晒不易变色脱落而广受市场好评,订单很多,并代表介休市参加了山西省文博会,展出的“世事太平”引起震动,广受好评。刘氏所制琉璃,以大尺寸、超乎人们想象的视觉冲击走在市场前沿。采访时正在定制的3米多高的琉璃龙瓶就体现出了刘氏的水平。与李建国相比,刘开宝是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也是想为这个时代留下属于自己的作品。

  李建国和刘开宝的儿女都是艺术院校美术生,假期时会随父亲学习祖传手艺。这些在手工艺家庭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都将是珍贵的未来非遗传承人。如果他们将自己所学的现代艺术与传统手工艺相结合,一定会为非遗传承领域输入生机之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刘开宝与女儿正在做的一体大龙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洪山窑遗址

  榆次窑

  沿介休北上,位于山西中部,临近省会太原,有榆次窑,即孟家井窑。据榆次县志记载,明代孟家井地理上隶属榆次,亦称榆次窑,现在划归太原市。此窑区明初石碑有记载,孟家井柏灵庙明弘治三年(1490)重修碑记中说:“榆次县治之北六十里有乡曰孟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古时中国村村有庙,孟家井村亦然,有古庙曰“柏灵庙”大概取“百求百灵”之意,用其谐音而取名“柏灵庙”。庙里亦是窑工供奉窑神之所。由于古时生产力、科技不发达,烧窑的成功与否有很大一部分感觉要靠天和自然的神力,每次烧窑必拜窑神,这也就慢慢成了一种风俗。

  孟家井烧造历史悠久,兴于唐,胜于宋金,元明,直至新中国成立后。遗址面积2000余平米,瓷片堆积层很厚,有十几米,连老百姓院子里的土墙剖面都可以看到层层叠叠的瓷片。村里曾经有水,现已基本干涸,从山坡倒往河谷的斜坡也是废瓷片区,随手一捡都是金元旧物。青白釉居多,杂有黑釉、白地黑花、褐釉、酱彩、绞胎瓷、兔毫、油滴等。可以看出昔日的恢宏与灿烂。2008年曾有个日本文化旅游团点名要看孟家井,而太原很多人,竟没听说过。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金代玉壶春瓶,白地黑花,上书:“榆次县孟家井烧来的胡壶白如有不□……”, 十六字分为四组竖写。此瓶是现存唯一标明产地的孟家井窑产品。造型优美,地域特色明显。

  绞胎瓷器是我国古代陶瓷装饰工艺中特殊的品种,所谓绞胎,就是将两种不同颜色的胎泥揉合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或印坯,制作成型,胎体呈现白褐相间的纹理。由于胎泥绞揉方式不同,纹理变化亦无穷,有木理纹、鸟羽纹、云水纹等,变幻无穷、奇巧绝伦。由于工艺复杂,制作难度大,因此其产品、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曾是中国河南巩义窑与当阳峪窑窑工的发明创造,是世界陶瓷之林的神妙之花。根据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分析,绞胎工艺最早出现于唐代,至宋代蓬勃发展并发扬到极致,元以后逐渐衰亡。烧造绞胎瓷的著名产地有当阳峪窑、榆次孟家井窑、山东淄博窑等。榆次孟家井窑烧造的绞胎碗,器形精致,白色、褐色胎泥相绞,呈放射状羽毛纹,美丽神奇,极富艺术效果,代表了山西绞胎瓷的制作水平,是一件极为珍贵的佳器。绞胎瓷也是孟家井的代表器物。元明时期,孟家井也是烧造琉璃的重要场所,明代晋王府及太原、榆次大殿庙宇的构建多出自孟家井。随处可见的五爪龙纹瓦当,便是很好的证明。晚清、民国时期烧制的“蓝花花”瓷,在太原古董市场随处可见。考察组曾在孟家井拜访为数已不多的烧制老艺人,提起当年的辉煌也是感慨万千。

  王向阳,晋中学院陶艺专业教师。1998年开始习陶,早期师从著名现代陶艺家张尧老师,以山西现代红陶为主,经三四年的专业学习,从选取陶土、研磨、练泥,到成型、建窑、烧制,熟练掌握了陶艺生产的整个环节。由于山西不是陶瓷产区,不像景德镇、宜兴、佛山等以陶瓷为主要支柱的陶瓷产区,每个制作环节都有专业人员参与,不需要个人全部掌握整个流程,这种劣势造成个人必须把所有基本陶艺流程全部掌握。反过来说也是种好事。多年的煤窑烧制经验不仅是种锻炼,更为以后的釉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王向阳10年之前基本上以现代陶艺创作为主,陶艺作品多次全国乃至国际陶艺赛事上入选、获奖,参加、交流各地陶艺研讨会及文博会,及时掌握艺术及市场信息。陶艺作品以造型或情感表达为主,很少接触釉烧活动,一直觉得配釉、釉烧是非常难得事,所从事的陶艺只是在造型和烧成上下了功夫。由于早期的煤窑烧成,对火候掌握、烧成气氛、烧制过程中的现象问题有深刻的领悟,对后来的釉烧帮助极大。

  2011年,王向阳成为晋中学院专业陶艺教师,代领学生去景德镇采风学习,在实习中知道了釉烧的情况,并买回景德镇釉回来自己试烧,发现效果很好,慢慢对釉也有所了解。直到2013年夏,有机缘得到省里老陶瓷专家的指点,对山西传统土釉有机会接触和配制。烧制过程中经常请教曾经的老陶工,这几年的实验积累,加上本身对老窑瓷的喜爱,长期的接触研究,对自然物配釉,即土釉,越来越有兴趣和感觉。所谓“土釉”,就是以原黄土,或添加草木灰、自然矿物加工而成。由于不用化工配比,所以称“土釉”。土釉的好处是由于全部是自然物按一定比例配制,不含人工化学成分,高温烧成后安全、环保、有益健康。经现代仪器分析检测,无有害物质。而目前市场上的许多彩瓷,由于配釉时出于色彩需要而要加入化工金属氧化物,而某些重金属超标对人体有害。尤其作为实用器的杯、碗类,经常需要盛放入口,金属物析出在所难免。这也就是为什么陶瓷出口有严格的检测标准。在这种情况下,王向阳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土釉的复烧中,目前已经恢复了土釉的茶叶末釉、兔毫釉、白釉、黑釉、开片釉、绞胎釉和油滴釉。

  在继承恢复传统的同时,由于以前的创作基础和教师身份,感觉创新更是得心应手,驾轻就熟。因此,王向阳研发了以山西做砂锅的材料制作的茶器。由于历史上山西许多地区生产砂锅,如平定砂器、翼城砂锅。砂锅熬粥、煎药、炖菜不仅味美,砂锅材料中所含的微量元素对人体也有益,有软化水质改善口感的作用。用此材料制作的茶器也是具备这样的优良品质,再配以土釉的茶杯、香道用具、陶瓷摆件等,即健康美观,又极具现代设计感,符合大众审美和需求,也算是对复烧老窑瓷的一种借鉴模式吧。

  通过以上介休窑、榆次窑传承复烧调研所了解的模式,笔者认为,只有在技术传承比较全面的基础上(这个本身已经很难,很多人只是传承一项,都非常难,更何况要触类旁通),以最接近古人的思想和做事方式,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出那个时代的器物。这是必须下功夫做的。而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才能有据可查,才能有文化根基,这更是做为学院派的我们所要继承、学习和推广的。

孟家井古窑遗址-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孟家井古窑遗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向阳 新烧茶具

  文章作者简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向阳:大学陶瓷专业讲师。山西省陶艺家学会理事长,太原市工艺美术大师。2015年,他入选文化部、财政部文化创业创意重点人才库。2016年担任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中国古陶瓷遗存现状调查及古陶瓷烧造技艺传承教育研究”调研组的专业指导。

  自2000年至今,王向阳参加了全国及国际陶艺大展、研讨会十余次,包括“第六届台湾金陶奖国际竞赛展”、中国美协“第一届全国陶瓷艺术创新展”、“中法文化年—中国当代陶艺展”、“第八届全国陶瓷评比展”(获银奖)、 “春季中国西部陶艺家作品精粹大展”(获金奖)、“亚洲当代陶艺——新世纪交流展”、 中日韩当代陶艺展、首届江苏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陶瓷艺术设计等国内外陶瓷展。作品被山东淄博陶瓷博物馆、江苏宜兴陶瓷博物馆、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和国内外人士收藏。作品发表于《装饰》《雕塑》《中国陶艺家》等国家级专业杂志。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