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总统黎元洪楷书《寿》字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民国时期,孙中山、袁世凯、冯国璋、徐世昌、曹锟等叱诧风云政坛名人,均有不错的书法功底,繁忙的政务之余,或题匾额楹联,或书赠同僚好友,或闲情挥毫泼墨聊以自娱,百余年后,他们留下的书法作品依然书迹淋漓,遗墨生香。曾任民国总统的黎元洪,书法颇有功底,尤其是楷书参以唐代楷书大家颜真卿、柳公权笔意,兼融欧阳询、赵孟頫楷书遗韵,端庄谨严,丰腴雄浑。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湖北黄陂县(今武汉市黄陂区)人,人称“黎黄陂”。黎元洪19岁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被编入北洋水师,曾参加甲午中日海战,42岁担任陆军暂编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被拥戴为革命军湖北军政府都督。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当选为副总统,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不接受“武义亲王”之封,体现了一定的气节。袁死后继任总统。晚年离开政界隐居天津,投资实业,并致力于公益事业。

 

  图1所示为黎元洪的一幅《寿》字书法,纸本,纵130厘米,横68厘米;中间位置书楷书“寿”字,右上起手行书“行严先生四十寿”,左下落款“黎元洪”,钤白文“元洪之印”、朱文“黎黄陂”二印。“寿”字为繁体字,一笔一划章法谨严,横竖转折谨谨有法,顿按掌控娴熟老练,粗细匀称,四角舒展。上下左右一气呵成,端整丰润,四平八稳,看上去,硕大的“寿”字富态丰满,蕴含着“寿比南山”的美好寓意。行草款识参以隶法,运笔细匀圆劲,斜正错落有致,真率拙朴,尤其是落款的那个“洪”字,是黎氏行草惯用之法,“共”字只留上部,看似草草而为,实则让人观之不尽,产生联想。款识书法与主题“寿”字结合在一起,行楷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既完善了书法内容,又增添了书法内涵。

 

  观作者款识,这幅“寿”字轴应该是为祝贺挚友章士钊先生四十寿辰而作,时间为1921年。章士钊(1881—1973),字行严,曾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建国后历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既是黎元洪政界同僚,又是相交挚友。章士钊与黎元洪一样倡言革新,反对专制,提倡共和,“二次革命”时,章士钊曾到武昌游说黎元洪,以袁世凯有称帝野心而劝其反袁。在袁世凯复辟之后积极投入反袁斗争,任护国军肇庆军务院秘书长兼两广都督司令部秘书长。袁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章士钊留居北京,任国会议员,二人有了更多的交流。

 

  黎氏幼读私塾,古文功底深厚,爱好并勤练书法,坚持不辍,对楷书侵淫尤深。这幅“寿”字楷体书法虽出自馆阁体,书写字形、大小、粗细较为一致,字体乌黑、方正、光洁,但并不呆滞,参用了颜柳楷书之法。用笔老练自如,行笔流畅,开合有度,既有颜体风格,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健圆厚,结构阔大端正;又有柳体的雍容雅逸,结体严紧,勾画爽利,骨力遒劲;还兼具了赵孟頫楷书丰腴秀媚的特点,中宫紧收厚重,气息中和含蓄,凝重倚侧,刚柔相济,浓墨如漆。黎元洪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较多,遍及海内外名山院寺,以楷书遗墨最多,始建于清初的武汉市四大丛林之一的归元禅寺,寺内“韦驮殿”等殿宇门楣、正梁上悬挂的“归元古刹”(图2)、“胜大宏阔”、“三乘广运”等匾额,就是黎元洪分别于民国四年(1915)和民国十一年(1922)书赠归元寺的,书风遒劲秀媚,结体严密规整,笔法圆熟老辣,字体骨气劲峭,四角舒展,于平正中又见飘逸之风。大总统的墨宝使归元古寺声名日隆,成为鄂省首刹名寺,至今“归元古刹”、“胜大宏阔”匾额仍在,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