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首任驻英法公使郭崑焘行书四条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长沙博物馆藏有一组郭崑焘行书四条屏,纸本水墨,字幅纵168厘米、宽45厘米,全文共196字,以行书题写。书作雄强有力,笔墨精妙,神采飞扬,大气流畅。特别是文章的内涵,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风范,文词精炼且深入浅出,情真意切而寓意深刻。

 

  郭崑焘(1823—1882),原名先梓,字仲毅,自号意诚,晚号樗叟,别号卧云山人,云卧老人,湖南湘阴人。郭嵩焘之弟,十九岁肄业于岳麓书院,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考中举人。咸丰年间,曾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府。咸丰二年,参与讨伐洪、杨之役,因叙功赏国子监助教衔,官至四品内阁中书。

 

  郭崑焘工书法,擅长行书、隶书,尤工小楷,师承颜真卿、米芾,又渗入何绍基笔法及魏晋书法于一体。文辞简古,著有《云卧山庄诗集》八卷,文集四卷及《说文经字正谊》四卷,均以《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郭崑焘兄郭嵩焘于1877年担任清朝首任驻英、法公使,1878年被清政府召回,1879年以病辞归。因当时郭嵩焘认为应实事求是地承认中国落后于西方,力主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传播西方文明的思想触怒了顽固不化的封建势力而为清廷所抨击。这组郭崑焘行书四条屏正是在此背景下直面官场为其兄伸张鸣不平、撑腰鼓劲所书的一篇行书大作。书作全文如下:为人臣者,莫难于任怨。不能任天下之怨,不能成天下之事。孔子论三代之礼,有所因,有所损益。《易经》讲“穷则变,变则通。董子谓更化则可以善治。夫祖宗之良法,百世守之可也。其间时变不同,小过不及。益之损之,舆时宜之,亦所不免。自宋王安石变法,驯致大乱,后世以为大戒。少有更张,则群起而非之曰“又一王安石也。”稍有损益,则曰“又一王安石也。”由是相率为循默、不敢少出意见论列。不才者得以自容,才者亦无以自见,支倾补漏,坐视天下之坏而不敢为。斯时也,毅然敢任怨而不惧者,其亦难乎。款署:俊儒一兄大人属,东山樗叟郭崑焘,钤郭崑焘白文印,樗叟朱文印。

 

  文章言辞条理清晰、脉络分明,有感而作,急性抒发,引经据典对当时官场的封建顽固思想进行了有力抨击,论述客观、真挚、精炼。通篇书作秀逸遒劲,潇洒灵动,结构稳妥,轻松自如,节奏跌宕起伏而又变化多端,一挥而就,气度不凡。纯熟、练达的运笔使作品与作者的精神、气质、情感、素养浑然一体,一股幽幽的书卷气扑鼻而来,从中亦能感受到兄弟间浓浓的手足情。四件书法作品显示出作者深厚的传统书法功底和突出的个人风格,也是一段晚清历史的有力见证,内涵深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一组少见的郭崑焘书法精品之一。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