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文物和找回的记忆
2017-06-26 17:02:33 作者:刘笑非 来源:海南日报 已浏览次
踩着史图博走过的脚印,几多收获、几多感慨。事实上,自1932年史图博从海南返回上海之后,他所搜集的300多件海南黎族的民族文物,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虽然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却也随着历史一起沉寂。
而那本数十万字的《海南岛民族志》发表后,曾被日本学者关注并译作日文出版,直到上世纪60年代,广东省民族研究院才将此书由日文译作中文,并作为内部资料保存。
“史图博的故事和著作在我读大学时就拜读过,但那300多件珍贵的民族文物究竟去了哪儿,作为一个海南人,这个问题在我心里一直挥之不去。”海南省博物馆馆长陈江坦言,若不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这批失落的文物恐怕仍旧隐藏在历史的尘埃里。
1998年,南京博物院迎来建院65周年,彼时在南博工作的陈江,随院领导一起前往北京故宫博物院借一件文物回南京展览。陈江回忆道,就在进入故宫博物院库房后,工作人员顺道展示的其他一些文物,却把他的注意力一下吸引了。
“那是一些精美的黎族黎锦服饰,保存得非常完好,但故宫怎么会有黎族的民族文物呢?”带着疑惑回到南京,陈江在南京博物院浩如烟海的图书馆藏中,又发现了一丝线索。“南京博物院有关于黎族的照片,我更纳闷了,距离海南都十万八千里,怎么会同时存有海南岛黎族的文物?直到史图博的名字浮现在脑海里。”
经过简单的查询,陈江的猜测没错,无论是南京博物院的照片、还是故宫博物院的黎锦,均是来自于史图博的收藏。
原来,在局势愈发动荡的上世纪30年代,南京博物院前身的国立中央博物院一期工程动工没多久便因战火搁置,直到1947年才重新动工。10余年间,中央博物院的员工一边积极收集、购买、发掘文物,一边还要为躲避日寇的战火而四处转移文物,这其中,就有从史图博手上购得的325件文物。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筹建民族文化宫,这批珍贵的民族文物随即被调拨进京,在民族文化宫建成前暂时存放于故宫博物院,在故宫博物院留下黎锦藏品等数十件文物后,其余全部交予民族文化宫收藏。
“对于这批文物,南京博物院尚未进行系统地梳理,但这是属于海南的文物,是海南的历史见证,也是海南民族文化的宝藏,我们应该重视起来。”自从寻得史图博文物的下落,陈江便一直致力于相关工作和研究。在回到海南省博物馆工作后,陈江还组织了省内的民族学专家,编制了一本《海南黎锦》。
“当时有意识地想把故宫以及民族文化宫、南博的黎族文物收录进去,却一直未能成行。”带着遗憾,陈江一直等到2017年。
今年,恰逢中德两国建交45周年,作为两国文化交流先驱的史图博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组织此次重走活动,既是把史图博和南京博物院民族学调查的传统延续下来,同时组织故宫博物院、民族文化宫、南京博物院等博物馆以及海南省博物馆的专家,用史图博田野调查的方式,进行一次跨越85年的对话,去发现史图博,更是发现海南岛自己的文化。”陈江透露,今年年底,四家博物馆还将举行一次三地展览,并正式出版德文原版翻译的《海南岛民族志》一书,用一次重走、一本书、一次展览,完整展现海南独有的黎族文化。
跨越85年重走史图博之路,我们找回了尘封文物,也找回了属于海南岛的独家记忆。踩着史图博的脚印,我们能看到民族融合的痕迹、能看到历史发展的变迁、能看到文化交流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在历史与今天的对话里,发现我们自己。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