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杂技马戏_非物质文化遗产_杂技与竞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ⅵ―2 所属地区 安徽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杂技与竞技

 

  申报人/单位 阜阳市临泉县、宿州市??桥区 申报日期 2006

 

  (1)临泉民间杂技马戏

 

  杂技,古称百戏,属于散乐。临泉历史悠久,50年代出土的文物――西汉陶器、陶楼(系演出设施)中,楼上有演出杂技节目的表现,间接证明了汉代时临泉即存在杂技活动。口碑相传,明代中期,曾有一班艺人在临泉的杨桥、长官、沈丘(今临泉县城)等集镇演出“过河刀山”(传统杂技),泉河、延河两岸万人观看,盛况空前。杂技、马戏就此在临泉民间广为流传。

 

  临泉杂技、马戏演出节目较多,技巧与难度并重。传统保留节目主要有空中飞人、浪桥、驯马、古典马戏、顶技、蹬技和走钢丝等,代表性艺人侯德山挖掘整理的民间传统杂技――喷火是其拿手绝活。

 

  建国后,临泉出现了较为规范的杂技组织,全县33个乡镇都有杂技团,其中,拥有10个团队以上的乡镇有3个,30个以上的乡镇有5个。全县现有杂技团队800多个,常年在外地演出的达600多个。

 

  (2)??桥区民间马戏艺术

 

  在民末清初,??桥区蒿沟乡一带就已经盛行杂技和民间曲艺,到清朝末年,该项艺术已具相当规模。上世纪20年代,以尹清云、顾传标、吴清云为代表的杂技名人,率先将动物表演融入杂技演出,取得了很大成功,并有着“宁走三江口,不过蒿桃柳”的美誉。30年代,以尹清川、李同仁、郑继荣等为代表的驯兽动物展开始出现,并很快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解放后,原宿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来自民间的马戏艺术。1956年正式成立了国有动物表演团,演出足迹遍布全国几十个大中城市。改革开放以来,以??桥区蒿沟乡为中心的民间马戏艺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民间马戏团已发展到200多家。各马戏团的动物数量、演出种类大大增加,许多马戏团成为职业马戏团,具备了一流的演出水平,在全国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成为上规模的文化产业。

 

  2006年6月,经实地考核,中国文联批准??桥区为中国民间马戏之乡。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