苌家拳_非物质文化遗产_杂技与竞技
遗产编号 ⅶ-3 所属地区 河南·郑州·荥阳市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杂技与竞技
申报人/单位 郑州市荥阳市 申报日期 2006
苌家拳,又称苌门拳,苌家锤,由清朝乾隆年间原汜水县苌乃周先生所创。苌家拳是中国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为中国名拳之一,其内容丰富,文武并重,形气合一,刚柔相济,技法独特,是中华武术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
其创始人苌乃周(1724年―1783年)先生,字洛臣,河南汜水(今属荥阳市)苌村人,自幼博学,苦习搏击之术。后潜心周易,洞彻阴阳起伏之理,创拳立派,成为技术精湛的武术实战家和伟大的武术理论家,被誉为“中国武术史上旷古罕见之通才”。
然长期以来,专家学者甚至本门传人关于苌乃周先生的习武生涯、师承授受、苌家拳派的确立与形成,说法众多,真伪杂陈,不利于苌家拳继承、发展。笔者多年调查研究认为,苌乃周武功根基于汜水张八(明末武术家)之术,得力于名师闫圣道指点,后得“字拳”秘传,由此创七十二势拳法(上、中、下各二十四势)后又归结为偏、正(势)“二十四字拳”,其棒法则师承四川梁道,剑道学于古随王新象。现分述如下:
据苌乃周所著的《二十四拳谱序》中载:“余成童嗜武……深愧无成。后十年遇河南洛阳闫圣道指点一二,颇觉进益,又数年得字拳四十法,臆续三十二件,积为七十二则,但烦多莫记,乃归约为二十四,命以名,示以窍,使学者便于复习,然恐胶柱鼓瑟,苦其拘执不化,兹因冬日清闲,就二十四而扩充之,每一分而为八,共一百九十二势,纵横奇变,于此毕具……”
这段自序既是他创立二十四字拳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一生拜师学艺,辛勤耕耘的总结。很明显“字拳四十法”是老师(师承不详)传授的,那么他本人加续的“三十二件”又是出自何处呢?这还需要从他儿时学拳追寻。苌乃周青少年时主要是从汜水禹家学习世传的张八之术,有二十四大势拳、猴拳、二十一名枪之类,只是童年未得要领,后得闫圣道指点;武功得以长足进步。
苌乃周二十多岁就掌握了猴拳、二十四大势拳、二十一名枪等技。那么他后来为何要将其集为“七十二势”呢?原因有二:一是多年的学习与积累,演练与总结,使他感到人生精力有限,所学过多,难以传习;二是他发现前人所传拳械有重复,所以有必要加以提炼与规范。
那么“七十二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即上、中、下各二十四势。上二十四势以猴拳为基础;中二十四势以二十四大势拳、引战拳为范本,下二十四势以字拳为雏形,拳技略有损益,甚至原势不变。由此也可以看出上中下二十四势是苌家拳开山立派的里程碑,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苌家拳的发端。苌乃周曾归纳为:“……”第五层合练。形气合练,则内外合于一致,形气化于无迹……然功已过半矣,是列于第五层功夫,即中二十四势也。第六层练浮气。浮气者,气浮于上,而为上盘也,即如起纵飞舞上二十四势是也。第七层练沉气。沉气者,气沉于下,而为底盘也,底盘滚伏下二十四势之属是也。”
七十二势在较长的时间里得以教习,尤其是中二十四势即“青龙出海”拳,在荥阳、巩义、新密、开封等地的调查中都得到了证实。但苌先生后又为何将七十二势归纳为二十四势呢?因七十二势繁而难演,动作难度较大,多适合基本功非常好的青少年演练,尤其是上下二十四势。所以苌乃周“为使学者便于复习”,经过精心取舍,简编成偏正两套二十四字拳,降低了动作的难度。但他又很快发现,拳势过于简约,技法略显单调,惟“恐学者拘执不化”,不得不再次“将二十四扩充之,每一分而为八,共一百九十二势”,正以练其体,偏以致其用,这样“纵横奇变,于此毕具”。
据其《三十六枪谱序》中载“古有勒马枪,枪之传也久矣,明季虎劳关张氏,善枪……五世至禹门,余幼慕之,冀学一二,即可满志,及长而访问,罕见其踪;弱冠后遇人演二十一名枪,名不称实,鄙怀未惬,于是静心揣摩,就原势而更进一层……”这是他二十岁左右学习枪术和后创三十六枪的佐证。
至于棒法起源显而易见,苌乃周师承四川梁道。据《二十四棒谱序》载:“余得此棒,以为奇遇。何奇乎尔?乾隆二十一年九月九日……家童来禀,门有义人求见。问其所之,义人曰:‘天下访道。’请人室,以酒敬之,问其姓名,言姓梁名道,四川人也。谈文无所不通;论武精于枪锤。次晨,庭前演武,果为奇手,又将棒一舞,其中三尖照到,老少随和,刚柔相济,阴阳妙用,皆中法律……愿学之,复以谱志之,留义人十余日……”此段引文详细记述了他师承四川梁道学棒的来龙去脉以及撰著《二十四棒谱》的原本始末。
他的双剑师承古随王新象。据其《双剑对枪序》中载:“古随新象王,诸艺兼通,尤精于剑,珍重藏抱二十余年,弗肯轻露,然心念学者,注意求教,遂不吝珠玉,倾囊而出,罄其所有……”
综上所述,上中下二十四势、二十四字拳偏正势、二十四大势、三十六枪、二十四棒、双剑、春秋刀,构成了苌家拳派之核心,为苌家拳之正宗。且苌乃周教习的拳械皆撰谱传世,图说详明,诗文工整,理法精微,独具特色,研究、继承、发扬苌家拳非从此人手不可。以上只能是对苌家拳起源的初步考证,文中谬误在所难免,尚祈高明者不吝赐教。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