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洞龙舟_非物质文化遗产_杂技与竞技
遗产编号 ⅵ―2 所属地区 重庆·巴南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杂技与竞技
申报人/单位 巴南区 申报日期 2006
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距重庆朝天门30余公里,位于古代巴国境内三峡(铜锣峡、明月峡、黄草峡)腹地明月峡出口处的长江南岸。此地很早就有人类居住。附近的干溪沟商周遗址中,出土300余件打制、磨制石器,便是很好的佐证。唐代大诗人王维路过明月峡写有“水国舟中市”的诗句,说明当时即以舟船作为商贸集市。据传,明代在此修建禹王庙,所需木料均从西侧约500米处的石洞中取出,故名“木洞”。
木洞龙舟―般以队为单位,人数由三、四十人至七、八十人不等。每支队伍均有踩头一人,甩腰旗一人,打锣和鼓的各一人,拿艄的二人,前面划分水的四人,后面划吊艄的四人,中间则是主力,最隆重时还有打座炮的一人。比赛时一般沿木洞长航囤船――中坝的晒网石――江北的下梁 ――长航囤船路线划行。以到达终点时抢得的活鸭只数或旗帜,或扇子的多少来定输赢。队伍多时,有时也采用淘汰赛的方式进行。
在划行过程中,一般都喊着铿锵有力的龙舟号子,由穿着长衫、戴着凉帽和墨镜的踩头之人领唱,其余的跟着和唱,同时踩头之人还以翻跟斗,或吹口哨来吸引观众。除踩头外,其余的人员服饰统一。甩腰旗的手上拿两面小旗,随踩头的步调,做出各种甩手的姿势,同时起着指挥的作用。锣鼓声也是紧密配合踩头和甩腰旗之人,统一大家划桨的动作。通常在起划和到达终点时都要鸣放鞭炮助威。
木洞龙舟制作
木洞龙舟早年的制作比较简单。解放前,一般就选用私家老板的木船或渡江船,只是在船头仰放一根板凳,在上面用树丫扎成一个龙头即成。解放后,由于当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龙船的制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原来用杉料,后来用大的杨松,甚至用上了玻璃钢材料制作。船身长短不一,最长的四十多米,最短的也有二十多米,宽为1.2——1.4米,制作均成黄瓜底形(―剖两半),船头呈鸡胸式,船尾的艄略上翘呈龙尾形。材料合适时,船头直接做成龙头形,否则就用木雕,或者用黄荆扎成龙头形,或者用铁条焊成龙头形,外面用各种彩布蒙上。船尾的艄为船长的五分之二,一般在一半处开始削两边,逐渐变薄,到最后的艄片剩―米之内时,上面只有3厘米厚,下面2厘米厚。船做好后,外面搽l——2次桐油,有的也用葱叶抹,然后马上用蛋清抹,这样制成的龙舟就不吸水,大大减小了因磨擦产生的阻力。
作划桨用的桡片因角色不同,其制作也不同:踩头的最长,―般为1.5米长,20厘米宽,分为手柄(10厘米)、桡柄(60——70厘米)、桡片(80——90厘米)几部分,呈瓦片形(此为过去踩头所用,近20年来,踩头已不用桡片了);划分水的略1米长,桡片比一般的宽(20——22厘米),长60厘米,桡柄长40厘米;划中间的桡总长1米,桡片长60厘米,宽15——18厘米;划吊艄的桡总长1.2米,桡片长60厘米,宽15——18厘米。过去,端午节一过,一般把龙头供奉于附近的庙上,待来年再用。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