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武术_非物质文化遗产_杂技与竞技
遗产编号 ⅵ-6 所属地区 四川·乐山·峨眉山市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杂技与竞技
申报人/单位 乐山市峨眉山市文化体育局 申报日期 2006
峨眉武术――中华佛教文化的瑰宝
前言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门派林立。在中华武林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要数少林、武当、峨眉三大门派。峨眉武术,得名于峨眉山。峨眉二字,广而言之,又是古代巴蜀(今四川和重庆)的代称。因此,峨眉武术也可称之为“巴蜀武术”。
峨眉山是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峨眉武术发源于峨眉山,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峨眉山佛门僧徒苦心磨砺、不断创新的结果。峨眉佛教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峨眉道教和巴蜀民间文化的深刻影响,故而创造出丰富多彩,而又独具风格的巴蜀佛教文化。峨眉武术,就是巴蜀佛教文化中的一支艳丽多姿的鲜花,亦是中华佛教文化中的一大瑰宝。
起源和发展
峨眉武术的起源和发展与峨眉山佛教和道教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据《峨眉山志》记载,峨眉山建佛寺始于魏晋,其中以魏晋僧肇所建的黑水寺为最早。唐宋时期,随着佛教的兴起,峨眉山的佛寺逐渐增多。到了明请时代,峨眉山佛教达到鼎盛时期,峨眉山则与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并列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一般认为,道教传入峨眉,始于三国时期。到了唐宋时期,道教发展昌盛,与佛教旗鼓相当,道教称峨眉山为“第七洞天”。明代,道教日趋衰败;至清代,有与佛教合流之势。
佛道两教传入峨眉山以后,僧人和道人在参禅静坐、念经拜佛之余,也经常习练拳脚、弄枪使棒,一则为强身健体,二则也为保寺护院。由于他们平时参禅打坐,具有深厚的内功;再加上僧道两家在练拳使棒中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各创新路,因此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峨眉武术。峨眉武术兼有佛家和道家之长,既吸收了道家的动功,又吸收了佛教禅修的静功,故而创造出一套动静结合的练功方法。这种方法与各种拳术、器械、散打及气功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庞大的峨眉派武术体系。
有文字记载的峨眉武术,始于南宋时代。南宋时期,峨眉山有个法号德源的和尚,他原是一个游方僧,武艺高强,因其眉毛为白色,故人称“白眉道人”。[1]德源和尚创编了一套拳术,称为“白眉拳”,一直流传至今,主要流行于四川、广东、香港、澳门一带。此拳的特点是模仿山中的白猿,在草地上跳跃翻滚,舞手动脚,敏捷异常。德源法师不仅武功非凡,而且文才出众。他收集峨眉僧道武术之长,结合自身经验,编写了《峨眉拳术》一书。此书乃是有关峨眉武术的最早文字记载。从此以后,峨眉山佛教才有了较为系统的武术理论和实践经验,在中华武林中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风格。
据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巨赞大师考证: 峨眉武术中最重要的一支――峨眉临?g气功术也产生于南宋时代。[2] 峨嵋佛教,从唐代起就出现了许多宗派,但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其他宗派都逐渐消失,唯有临?g和曹洞两派一直流传至今。所谓“峨眉临?g气功”,乃是南宋末年峨眉山佛教林?g宗白云禅师所创立,一直在临?g宗内部流行,不得外传,故称“临?g气功”。据说,白云禅师原来为道家,后转入佛门,并且对医学颇有研究。他集医、道、释、武术精华于一身,融养生、医疗、技击为一体,创造出一套独具特色的临?g气功。此气功术,迄今大约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了。
古代有关峨眉武术的文字记载,确实甚少。现在可以查寻到的资料,有明代炕倭名将唐顺之[3] 所著的《荆川先生文集》,此书内有诗一首,题为“峨嵋道人拳歌”。全诗共三十行,每行七言,对峨眉拳术进行非常生动形象的描述。例如,诗中曰:“忽然竖发一顿足,岩石迸裂惊沙走。来去星女掷灵梭,夭矫天魔翻翠袖。” 这四句是写峨眉道人的个人表演,他起势蹬足,石破砂飞,足见得力量之大;接着道人行走往来如穿梭,身段玲珑,翠袖翻卷,姿势十分优美。“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犹言技痒试贾勇,低蹲更作狮子吼。” 这四句是写道人武功精深:软若无骨,伸缩、开合、变化自如;行动敏捷,臂肘之快如全身是手。“余奇未竟已收场,鼻息无声神气守。道人变化固不测,跳上蒲团如木偶。” 这四句写道人掌握的技能很多,表演出来的只是一小部分,“余奇未竟”,令人怀想。接着写道人跳上蒲团,立即入静,由大动转入大静,安详自然,没有过硬的 功夫是绝对办不到的。全诗记述了峨嵋拳从起式到收式的整个表演过程,同时也描述了峨眉拳的身法、击法、呼吸、节奏等各个环节。
明末清初武术专家吴殳所著的《手臂录》一书,曾对峨眉枪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吴殳(1611―1695年),[4] 又名乔,号仑尘子,江苏娄江县人。少年酷爱武术,曾从朱熊占学习峨嵋枪法,从渔阳老人学习剑法,从郑华子学习马家枪法,对各种兵器都有研究。明朝灭亡,清人入关后,他不求仕途,专攻武术,并著书立传。他的《手臂录》一书,是以精确解释各种枪法而著名的。他在此书中论述峨眉枪法说:“西蜀峨眉山普恩禅师,祖家白眉,遇异人授以枪法,立机空室,练习二载,一旦悟彻,遂造神化,遍游四方,莫与驾并…… 枪法一十八扎,十二倒手,攻守兼施,破诸武艺。” 在峨嵋枪法中,有治心、治身、动静、攻守、审势、形势、戒谨、扎手、倒手、破诸器、身手法等等技法,大大丰富了 峨眉武术的理论。
特点
峨眉武术,千百年来以其独特的风格立身于中华武术之林,广为流传,历久不衰。与少林派、武当派相比较,峨眉派武术的风格和特点是什么呢?
事实上,峨眉、少林和武当三派武术都遵循着“体用兼备,内外皆修”的原则,但是在具体实践上,又各具特色,尤其在“内外”、“刚柔”和“长短”三个方面更是各有专长。
现代武术专家万籁声在他的《武术汇宗》一书中写道:“少林为外功,武当为内功,各有精微造诣。”[5] 武术界一般认为:少林以攻架见长,多用长手,被称为外家拳术;武当以呼吸见长,以静制动,多用短手,被称为内家拳术;而峨眉派的特点介于两者之间,力求内外并重,刚柔兼备,长短并用。
峨眉武术要求动功与静功并重。动功有十二庄:“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冥”。 静功有六大专修功:“虎步功、重捶功、缩地功、悬曩功、指穴功、涅盘功”。其中,尤以“指穴功”――“三十六式天罡指穴法”最有威力,既可以按摩治病,又可以防身制敌。
为了进一步了解峨眉武术的特点,下面我们专门介绍一下动功――“十二庄”和静功――“天罡指穴法”。
“十二庄”和“天罡指穴法”同属峨眉临?g气功的内外攻法。据傅伟中编《峨眉临?g气功――峨嵋十二庄述真》一书介绍:临?g气功是南宋峨眉山金顶临?g宗的白云禅师所创立,一直在佛门内秘传,故民间知者甚少。峨嵋十二庄,是根据人身经络气脉的平稳与否,施展个别的架势、气运和观照等法术,以达到祛病延年和防身制敌对目的。古曰:四通八达的道路为“庄”,十二庄,即十二种通经活络的“道路”。十二庄又分别以十二个字标名,可分别称之为“天字庄”、“地字庄”、“之字庄”、“心字庄”、“龙字庄”(即游龙庄)、“鹤字功”、“风字庄”(即旋风庄)、“云字庄”(即拿云庄)、“大字庄”、“小字庄”、“幽字庄”’、和“明(冥)字庄”。十二庄还分为文武两势和大小练形法。祛病强身者可以练习文势和小练形法,以达治病之目的。体格健壮者可以直接练习文武两势和大练形法,这样一方面可借此功为他人诊治疾患,另一方面还可借此功防身制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