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棒_非物质文化遗产_杂技与竞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ⅵ-1 所属地区 四川·达州·开江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杂技与竞技

 

  申报人/单位 达州市开江县文化馆 申报日期 2006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宋代大词家辛弃疾《元夕》一词,极写正月十五闹花灯,灯海、花海、星海,璀璨绚烂;箫声、歌声、笑声,清脆婉转;鱼灯、龙灯、玉壶灯,灯火阑珊。这样的热闹情景,我们年年在开江县的新宁镇和普安镇都能看到,而且还能在火树银花中看到开江群众娱乐的一大绝活――拗棒!

 

  一、概述

 

  开江拗棒产生并流传于达州市开江县的新宁镇和普安镇。新宁镇和普安镇可是高山打锣――名声在外。新宁镇是开江经济文化的中心,普安镇是川东北四大重镇之一,两镇过去相距5华里,现在的城市建设把两镇连在一起,更为壮观,尤其两镇不夜景色,最是耀眼。两镇座落开江的风水宝地――宝塔坝,宝塔坝一马平川,芳田潋滟;金山古刹紫气东来,巍然雄峙;飞云温泉依山傍水,热泉喷涌;文笔宝泉双塔,黑质白彰,相映成趣;宝石明月两湖,碧波荡漾、秀色可餐。绚丽的景色,纯朴的风情,悠久的历史,豪放的人民,创造了平安幸福的生活,积淀下丰厚精湛的文化,生龙活虎的文化娱乐热闹非凡,滑稽可笑的拗棒应运而生。

 

  开江拗棒指产生并流传于开江县新宁镇和普安镇的独具特色的一种民间表演。开江拗棒的雏形是人们在劳动歇憩时,用抬石头的两根杠棒“十”字相架,让一人坐于棒上,被伙伴们拗上拗下的一种喜乐逗趣的游戏。后来,人们将抬石头的杠棒换成专门制作的由八人肩抬的大拗棒,让穿上古代官服,化妆成“拗老爷”(贪官、昏官)的表演者,坐于拗棒一端,再由二至三人将杠棒另一端时而按下,时而放高,使坐于另一端的“拗老爷”时而升空,时而落下,并让“拗老爷”表演一些滑稽动作。杠架两旁,由装扮成“差人”的演员举着写有“回避”、“肃静”的牌子。杠架前面,由两名“差人”分别鸣锣和“道板”(旧时用来打人开道的工具)开路;并由一名“狗腿子”肩挑一担,担子的一头挂着一个“烘笼”(旧时人们冬天用的取暖器),烘笼里放着马粪或牛粪;担子另一头挂着一只“夜壶”(旧时男人用来解小便的土陶器皿)。伴着锣鼓点子,“狗腿子”在“拗老爷”落下时,以舞蹈动作给“拗老爷”送上“点心”(烘笼里的粪)和“老酒”(夜壶里的尿)。此时,围观的群众便发出“吃粪”、“喝尿”的喊声,意为应该让昏官、贪官吃粪喝尿。

 

  二、杰出价值

 

  开江拗棒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用独特的“搞笑”方式,表现开江人民群众对腐败吏治的嘲讽和痛恨,对为官者有着特殊的警示作用;同时,它还有着将多种艺术因素融为一体的艺术价值,所以爱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新宁镇的邓维程是开江拗棒的第 代传人,至今已经古稀高龄,还在为开江拗棒的传承奔忙。她介绍说,拗棒最初是一种喜乐逗趣的游戏方式。据1983年开江县文化馆编印的《开江县民间舞蹈集成》所载:“拗棒这一民间舞蹈形式,起源于清末。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屈于强权,对内肆意压榨,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出于对统治阶级的义愤,群创造出这种娱乐来嘲讽污吏取悦民众,逐渐形成这种独具一格的民间表演形式,并且一代一代地往下传。”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新宁镇(当时叫城关镇)和普安镇,几乎每年春节都有拗棒上街表演。“文革”期间,拗棒被封禁。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初,拗棒重新走上普安镇和新宁镇街头。

 

  开江拗棒的基本特点有:

 

  1、独创性。逢年过节的娱乐方式很多,腰鼓、秧歌、龙舞、车灯、钱棍、花灯,都是载歌载舞,正面歌颂,拗棒却是着重表现,讽刺反面,因此出类拔萃,独具一格。

 

  2、综合性。拗棒集融戏剧、杂技、舞蹈、打击乐于一炉,有很强的综合艺术特点。拗棒的音乐一直沿用川剧锣鼓的一些曲牌。

 

  3、喜剧性。夸张的人物造型、重复的表现手法、喝尿吃烘的辛辣讽刺,赋于拗棒浓烈的喜剧特色。

 

  三、濒危状况

 

  因受商品大潮和多种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拗棒在上个世纪80年代销声匿迹,一过就是20年。现代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生活,传统民间艺人的传承断代,使拗棒艺术一直处于深藏不露的尴尬境地,直到2005年,为了抢救濒危的拗棒,县文化馆和新宁镇政府方派人找到当时唯一的一位拗棒传人,重新制作了拗棒杠架,并且改进工艺,增添了轴承,使杠棒可作360度旋转,还添置了行头道具,以全新面目与世人见面。目前,拗棒仍处于高度濒危状况,亟待抢救和保护。因为拗棒艺术一旦恢复青春,她将焕发出灿烂的艺术光辉。这是因为她的认识价值有目共睹,民众观之,寄希望清明政治,廉洁清官;执政者观之,当警策自己勤政为民,一心为公;她的艺术价值更为可观,工艺美观,表现精湛,诙谐风趣,美不胜收;她的娱乐价值尽在其中,爽身娱心,陶冶情操,逗人捧腹,令人开心,真是演者乐不疲,观者笑呵呵。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