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打狮子_非物质文化遗产_杂技与竞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ⅵ-2 所属地区 四川·泸州·纳溪区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杂技与竞技

 

  申报人/单位 泸州市纳溪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申报日期 2006

 

  川南泸州纳溪的“搬打狮子”,起源于清光绪年间,相传130个春秋,流行于川南各地民间,是四川狮舞的一个优秀流派。“搬打狮子”是融武术、杂技、歌舞于一炉,集文狮、武狮于一体的无任何安全防护设施的纯民间高空艺术,其中有“大脸子”、"小脸子”、“耍狮子”三个重要的基本角色,表演者必须具有身轻如燕,臂力、腰力过人及下盘稳健等扎实的基本功,整个表演以表演者在方寸间演绎险象环生的悬念而独具魅力。

 

  龙车镇狮舞队相传已久,是“搬打狮子”的优秀代表。著名的美学家王朝闻观后也曾撰文大加赞赏。由于“搬打狮子”技艺传承单一,需口口相传,手把手教,加之近年电影、电视的普及,这一曾广泛活跃于民间的艺术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处在濒临失传的边缘。

 

  年愈七旬的李西明12岁时,就与“搬打狮子”结下不解之缘,并以“耍猴”(小脸子)以长,艺名“李二猴子”。尽管一生务农,但以前过年过节,或遇谁家红白喜事,李西明总要带领“搬打狮子”前往一展绝活,先后在泸州、成都、纳溪演出多次。六十多年来,“与狮为舞”成了李西明一直守望的精神家园,并有发扬传承的愿望。今年,龙车“搬打狮子”先后被评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西明为此十分振奋,他自己投资近千元,购置了狮子皮、锣鼓等行头,并在龙车中学挑选了李刚、雷霞、袁剑飞、张勇、何雨、陈思海等几个愿意学的孩子作为自己的传人,到了周末或假期,老人就把几个徒弟叫到家中,免费教他们练起了基本功,在大山深处,真正建起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家庭艺校。但愿李西明的“搬打狮子”技艺后继有人。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