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高峰塔考古发掘正在进行
西湖十景全国闻名,有一个叫“双峰插云”,杭州人一听,就能报出:双峰么,就是南高峰和北高峰,插云的意思是,它们高。
你们错了!
真正“插云”的“双峰”,说的是当年峰顶上的两座塔,名字朴实且直白:南高峰塔、北高峰塔……800多年前,它们是南宋临安城的制高点。
今年,消失了数百年的南高峰塔露了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高峰塔进行了考古发掘,它的塔基、塔院(荣国寺)建筑基址等,被一一找到。
昨天上午9点半,考古专家带着钱报记者,去南高峰的考古发掘现场看了看。
建于1000多年前
如今只剩一截塔基
站在满觉陇路边,烟霞洞公交车站和停车场的位置,钱报记者开始往上攀登南高峰。
爬上去花了20分钟,出了一身汗。
说实话,双峰相比,一直是北高峰名气大,它是杭州人口中的“杭州第一高峰”,海拔313.7米,平时爬山的人很多,也可以坐缆车上去。相比之下,南高峰低调很多,也低一点,海拔是257.2米,而且深山中并不好走,栎松林立,竹林、茶树混搭,下过雨加上黄梅天,石子路非常湿滑。
一路上来,压根看不到塔的影子。
唯有一处——钱报记者爬到峰顶,看见一块“南高峰简介”标示牌,里面提到了“七级砖塔”的生卒年代。
我们来梳理一下时间轴——
据文献记载,南高峰塔始建于五代,就是后晋天福年代,距今1000多年。崇宁(宋徽宗年号)二年,有过一次重修,乾道年间(1165年——1173年,南宋皇帝宋孝宗赵昚(shèn)的第二个年号)又重建过一次。本来塔有七级,但明代时被雷击后逐渐倾圮,只剩3级,之后就慢慢地废弃了,现在只剩我们眼前看到的一截塔基了。
还是那句老话,一切还得考古证据说话。
比六和塔雷锋塔小
比保俶塔要大
“注意不要踩在边缘,容易塌,也容易摔跤。”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征宇提醒我们。
眼前,布满了凸起的大块头的基岩,黄褐色的夯土,能看到明显的六边形轮廓,说明塔身平面是六角形的。
大家很容易把它和我们更熟悉的雷峰塔比较一番。
雷峰塔是八边形的,但南高峰塔所在的地理条件,和雷峰塔不太一样,它在峰顶,是利用自然山岩,经过平整、填筑而成。
“你看,整个塔平面上应该是铺了夯土的,之后再在上面砌砖。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还能看到很多塔砖,因为随着塔慢慢塌落,我们周边,包括陡崖往下看的时候,也还能看到一些塔砖。”
在塔基上残存着的塔砖里,钱报记者找到一块塔砖,边缘能清晰地看到三个字:南高峯。
别小看塔砖,每一块都是故事,王征宇给钱报记者看了另一块砖,上面有“衢州”二字,还有一块砖上是“张氏”。
“这些都是供养人捐资烧造的。那时候造宝塔对信徒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而且有传说,曾经有高僧舍利埋在这里。舍利、南高峰这些要素合在一起,是一件大事,所以当时有很多捐赠人留下了名字、来处。这样的砖,我们发掘了几十块。”王征宇说。
那么塔有多大?从对角直径约10.1米,每边直径5.07米来算,王征宇说:比六和塔、雷锋塔小,但比保俶塔要大。
南宋临安的制高点
是风水塔也是景观塔
钱报记者离开塔基往前走,一条长长的路,便是甬道,上面铺了一层黑色保护膜,路的铺砖基本上已经破坏掉了,但在路两边,看到一块块长条砖砌筑的包边。
熟悉临安城遗址,比如中山中路御街遗址的人,对这个形状的砖太熟悉了,这不是大名鼎鼎的香糕砖吗?
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遗迹,是哪个年代的?
“年代应该确定是没有问题的——南宋。”王征宇说,这是南宋时期“双峰插云”景观里一个重要的点,“双峰插云”,峰和塔可能是融合着说的。
也就是说,所谓双峰插云,插入云里的,其实是塔呀。
虽然塔已经消失了,但800多年前,南宋人是妥妥享受到的。
为了感受并测试一下插云之感,王征宇早上8点就到了峰顶,果然,云雾缭绕。
他说,走到上面,人就在云雾里。9点开始,烟雾散了。
“南宋时,这两座塔在临安城是最高点,站在塔上,能看到江、湖、城。”
景色变了,但南高峰没变,塔只要存在过,就一定有痕迹。
南北高峰之间的距离,根据古人的说法是“相距十里”。目前,北高峰塔还没有做过考古发掘,但两座塔对于南宋临安城的意义,和六和塔这些都不太一样。
“南北高峰这两座塔,在南宋时期不仅是护佑百姓的风水塔,也是重要的景观塔,这是很重要的意义。当时塔是空心的,最初是为了拾级而上、顶礼膜拜,后来又成为了普通老百姓观景的地方,有一种方向导引的作用,文献上说,塔底还有燃烟照明作为引导。”
从甬道走过去,就是塔院建筑基址遗迹,还能看到房屋台基、夯筑地面、院落、排水沟的遗迹,这就是王征宇说的荣国寺。
现在很清楚了,南宋时期南高峰塔的整体空间结构——前塔后院。
那么,会有地宫被发现吗?雷峰塔当年的地宫震惊众人。
“从现在来看,地宫迹象不明显,只能看到山体的基岩和岩缝。但是我们准备再找找,如果有的话那是最好了。”王征宇说。本报记者 马黎 通讯员 孙媛 王静 马正心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