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廊桥修复跟踪 三座中两座桥墩已建好

风雨桥,汛期不停工-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风雨桥,汛期不停工

 

图为文兴桥修复现场-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文兴桥修复现场

 

  编者按:去年9月15日,受台风“莫兰蒂”影响,泰顺境内薛宅桥、文重桥、文兴桥三座国宝级廊桥,在短短两个小时内先后被洪水冲走。今年3月25日上午,三座廊桥同时动工建设,计划于今年11月底前全面完成修复工作。泰顺人民对廊桥情有独钟。为早日重现美丽的“廊桥遗梦”,重建工作可谓风雨兼程。

 

  廊桥修复工程开工至今,已有近3个月时间,三座廊桥的建设进度如何?

 

  6月15日,泰顺境内,阴雨天气。

 

  随着6月的汛期到来,此时的泰顺已是多日降雨。泰顺廊桥因过去有遮风避雨的功能,也被当地人称为风雨桥。

 

  在6月的风雨中,原薛宅桥两岸的桥墩都已造好,溪面上则搭好了临时脚手架。“桥墩要注浆,但是要等到晴天才能完成,这方面的古文物工艺已经很成熟,除去廊桥的木构件部分,只剩下桥墩旁边的台阶还没有做了。台阶我们也要找到跟原来的薛宅桥相同的石材,建成相同的构造。”薛宅桥修复工程的现场负责人夏荣海介绍。脚手架在廊桥修复过程中起过渡作用,等桥身造好后,即可卸下。

 

  在附近的薛宅桥修复保护工场里,推开门,就能听到不停工的锯木头声。这里堆积着满仓的薛宅桥原木构件及全新制作的木头。泰顺木拱桥营造技艺的市级非遗传承人郑昌贵正在忙碌地劳作着,他是由1000多个木构件组成的薛宅桥桥身的主要还原者。

 

  自3月25日开始,他就住在这个工场的二楼宿舍里,每天上午7点左右开始工作,下午近6点下班。“木构件的修复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了,这几个月唯一的困难在于薛宅桥的桥屋的牛头梁还没有找到,近几个月找了两三次,因为季节不对,找来的总是不合适。接下去几天找来的应该没问题了,很快可以进行施工。”郑昌贵解释。郑昌贵此前已主事完成了姻缘桥等四座廊桥的建设,经验非常丰富。

 

  薛宅桥又称锦溪桥,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后多次重建都毁于水患。此次冲毁前的薛宅桥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中秋节,冲毁于去年中秋节。该桥是泰顺县内桥面坡度最大的木拱廊桥,已被载入《中国桥梁史话》,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当天下午,在泰顺筱村的文兴桥修复工程工地现场,文兴桥原址的两岸桥墩也都已经顺利完成建设,溪面上也搭好了脚手架。文兴桥修复工程的现场工作人员、来自绍兴古建园林有限公司的蒋定乾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文兴桥的1200多个木构件已经全部找齐了,其中30%用的是原文兴桥的木构件。再过10天左右,这里的木头就可以上溪面上的拱架了。

 

  文兴桥的桥身由泰顺木拱桥营造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曾家快主持,到目前,他已完成12座廊桥的新建,经他主持修复的泰顺廊桥也有4座。

 

  冲垮前的文兴桥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横跨从村子里流经的玉溪,为典型的叠梁木拱廊桥。与大多数桥梁的对称结构不同,文兴桥的结构非常奇特:桥身北侧略高、南侧略低,这种倾斜的结构让它获得了很多建筑学家的关注。

 

  进度


  预计7月完成木架搭建


  11月全面完工

 

  6月15日下午,记者前往筱村镇的文重桥原址,看到文重桥溪面两岸的石墙也已完成建设,溪面上的空中搭建有塑料顶棚,几个工作人员正在溪面中间的桥墩上在细雨中忙着赶工。

 

  主事该桥桥屋部分的是泰顺木拱桥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赖永斌。“从3月25日到今天,我一天都不敢离开工地现场。每天加班加点,现在,木构件部分终于全部完成了,等桥墩建好,我们就可以上木架了。”赖永斌说。

 

  至于薛宅桥的牛头梁,周咸俊解释,在泰顺的传统工匠工艺里,有一种说法,廊桥的牛头梁需要百年以上的松木,且必须是一年中杨梅成熟之后砍伐的,此前砍伐的松木容易蛀虫开裂。“泰顺目前在新建高速公路,这样的松木并不难找。”周咸俊说。

 

  关于三座廊桥的屋面瓦片,泰顺县非遗中心主任季海波告诉记者,他们是根据这些廊桥原有遗存的瓦片找专人定制的。目前,所需瓦片均已烧制完成,一座廊桥大概需要6吨左右的瓦片。

 

  “廊桥修复,雨水和溪水的水位是一大问题,我们基本确定在7月主汛期来临之前完成三座廊桥的木架搭建,确保今年11月三座廊桥全面完工。”周咸俊说。

 

  关注


  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泰顺被冲毁廊桥修复遇难题

 

  泰顺县文物局局长周咸俊介绍,这几个月来,重建工程总体比较顺利,但也出现一些问题。就目前进展而言,文重桥难度较大。

 

  有别于文兴桥和薛宅桥,文重桥下多了一个巨大的石墩,这也是重建此桥棘手的地方。大型石构件也是文重桥重要组成部分。受洪水冲击,石构件未能全部找回。工作人员曾多次开着挖掘机沿桥下游搜寻两公里多,但是部分石构件仍不知所踪。为了补齐丢失的石构件,需要打造出极其相近的巨石。石构件大多重两三百公斤,在厚度、重量、形状上有严格要求,虽然机器切割既快又省力,但是与原有石构件不相符,所以每块重做的石构件,都要靠师傅一点点手工打造。

 

  赖永斌是带队重建文重桥的传承人。他说,文重桥虽是平桥,看似工艺简单,但它是三桥中修复难度最大的。最难的地方在于原桥墩的修复,这些散落的巨石都要一块块按原来的位置叠回去,重叠过程中要不停地测试演练(石头有尖角,不是盖房子一样,一块块码上去,而是穿插起来)。很难想象,以前的手艺人是怎么把这些重石垒成桥墩,且达到严丝合缝。

 

  文重桥石墩有19层,周长达15米。目前已垒好9层,但是几乎每层都推倒重来过好几次。“省里的专家对这一块把关特别严格”,驻扎现场的监理随时向专家汇报修桥进展,一旦发现其中石构件与原来的位置不同,那么该层石墩就要重新垒放。上百公斤的巨石起起落落,是个不小的工程。而且每层都需要经检验完全正确后,才能垒更高的一层,不然查出有错,将前功尽弃。作者:翁卿仑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