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分麾下炙:古代战场上吃到牛肉是稀罕事
八百里分麾下炙
羊肉拌面、腊肠炒饭、牛肉蛋卷……村溪边、野树旁,在演习途中换着花样吃单兵自热食品的你,是不是也想知道,古代的军人行军打仗都吃啥?今天小乐就来唠唠军粮的那些传奇故事。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粮,可是决定战场胜败甚至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军粮不仅折射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更体现着一个时代的品相风貌,反映着一种文明的兴衰荣辱。
具体来说,军粮的演变与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密不可分。
早在距今约7000多年前的母系氏族时期,黄河流域种粟(小米)、长江流域种稻,“南稻北粟”的饮食基因逐渐形成。
“为了华夏!”“为了东夷!”
上古时代的涿鹿战场,炎黄二帝和蚩尤展开大决战。
当蚩尤的八十一路大军生嚼鱼干吞粳米时,炎黄联军正在“蒸谷为饭、烹谷为粥”。陶甑里小米的香味儿飘了过来,蚩尤狠狠咽下一口唾沫,肚子却雷鸣般地抗议:军粮不给力,虽为战神,安能奈何?
三千多年前的一个冬天,牧野战场。周武王会同六师,挺进朝歌。这支大军粟米充足。
守城的殷商奴隶衣不蔽体、面黄肌瘦,他们看了看手中的麦饭——
那时的小麦刚从西亚落户中国,还不曾拥有面条、大饼、馒头等高级形态,它以最原始的颗粒状被整个蒸熟,散发着怪异的气味。
那时谁也想不到,小麦会在千年后,迎来颠覆性的崛起。
等秦国的虎狼之师东出函谷直扑长平时,小麦已然成为军粮主角。
长途奔袭的秦军把小麦碾为面粉,和成面团,擀成圆饼,放在头盔中烙干,与烹好的羊肉一起下肚,这就是锅盔。长平一战成功,家乡的稠酒如期运达,秦军在夕阳下唱起了《无衣》。
两晋之后,中国“以粟为尊、注重粒食”的饮食习惯被彻底改写。明朝时期,“稻麦各半”的军粮系统基本定型。
假如你穿越回嘉靖年间的浙江山区,说不定就能看见正在寻觅倭寇踪迹的戚家军。追到阴湿林地,戚家军将干米饭投进热水里,顺手拿出三升豉掺以五升盐晒成的小饼,几口“水泡饭”下去便是大汗淋漓、寒气全消。
行军打仗不仅需要干粮,还要补充其他食材。
肉食方面,历代王朝多以猪羊为主。汉民族一向珍视耕牛,所以战场上能吃到牛肉,才值得辛弃疾写出“八百里分麾下炙”的诗句。当然,成吉思汗麾下每一个草原骑兵的怀中,必定揣着一大块风干牛肉,那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传统。
副食品方面则以腌制品为主,以补充战士每天必需的盐分。腌鱼腌肉被称为鲊,湿的为“鲍”,干的称“鲞”,金华火腿就是其中的代表。由于古代新鲜蔬菜短缺,豆酱和腌菜成为每餐必备。
据说宋军出战时,将士们还揣着茶叶袋、缚着酒葫芦。到了清朝,八旗将士更是将满族美食萨其马、驴打滚,带到了战场上。聊到这,有没有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强大?小乐都把自己给说饿了……
说到我军的军粮,那可真是一部充满血与火的奋斗史,红军时期的“红米饭南瓜汤”,八年抗战的“小米加野菜”,革命先辈们边战斗边生产,筚路蓝缕,艰难创业。
抗美援朝时,战士的口粮是“大雪伴炒面”。因炒面炒米缺少水分,当时的总后军需部门生产了一批压缩饼干,这也成为解放军制式军用口粮的雏形。
我军真正第一代军用口粮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主食有761压缩干粮、脱水米饭、脱水面条,副食是3种罐头。上世纪90年代,自热食品加入到军用口粮序列,而且种类越来越多。近来,我军更是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布单兵自热食品改进科研任务,目的就是让官兵不仅吃饱,更要吃好。
放眼寰球,各国军粮也是传承有别。德军重热量,牛肉烤肠、浓缩奶油和巧克力成为必选;法军爱丰富,饼干、甜点、焦糖布丁、意面等一应俱全;俄军喜快捷,速溶蔬菜汤、速溶橘子粉受到推崇;美军贵实用,军粮自带无焰加热器,保质期长达15年。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