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分麾下炙:古代战场上吃到牛肉是稀罕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八百里分麾下炙

 

  羊肉拌面、腊肠炒饭、牛肉蛋卷……村溪边、野树旁,在演习途中换着花样吃单兵自热食品的你,是不是也想知道,古代的军人行军打仗都吃啥?今天小乐就来唠唠军粮的那些传奇故事。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粮,可是决定战场胜败甚至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军粮不仅折射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更体现着一个时代的品相风貌,反映着一种文明的兴衰荣辱。

 

  具体来说,军粮的演变与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密不可分。

 

  早在距今约7000多年前的母系氏族时期,黄河流域种粟(小米)、长江流域种稻,“南稻北粟”的饮食基因逐渐形成。

 

  “为了华夏!”“为了东夷!”

 

  上古时代的涿鹿战场,炎黄二帝和蚩尤展开大决战。

 

  当蚩尤的八十一路大军生嚼鱼干吞粳米时,炎黄联军正在“蒸谷为饭、烹谷为粥”。陶甑里小米的香味儿飘了过来,蚩尤狠狠咽下一口唾沫,肚子却雷鸣般地抗议:军粮不给力,虽为战神,安能奈何?

 

  三千多年前的一个冬天,牧野战场。周武王会同六师,挺进朝歌。这支大军粟米充足。

 

  守城的殷商奴隶衣不蔽体、面黄肌瘦,他们看了看手中的麦饭——

 

  那时的小麦刚从西亚落户中国,还不曾拥有面条、大饼、馒头等高级形态,它以最原始的颗粒状被整个蒸熟,散发着怪异的气味。

 

  那时谁也想不到,小麦会在千年后,迎来颠覆性的崛起。

 

  等秦国的虎狼之师东出函谷直扑长平时,小麦已然成为军粮主角。

 

  长途奔袭的秦军把小麦碾为面粉,和成面团,擀成圆饼,放在头盔中烙干,与烹好的羊肉一起下肚,这就是锅盔。长平一战成功,家乡的稠酒如期运达,秦军在夕阳下唱起了《无衣》。

 

  两晋之后,中国“以粟为尊、注重粒食”的饮食习惯被彻底改写。明朝时期,“稻麦各半”的军粮系统基本定型。

 

  假如你穿越回嘉靖年间的浙江山区,说不定就能看见正在寻觅倭寇踪迹的戚家军。追到阴湿林地,戚家军将干米饭投进热水里,顺手拿出三升豉掺以五升盐晒成的小饼,几口“水泡饭”下去便是大汗淋漓、寒气全消。

 

  行军打仗不仅需要干粮,还要补充其他食材。

 

  肉食方面,历代王朝多以猪羊为主。汉民族一向珍视耕牛,所以战场上能吃到牛肉,才值得辛弃疾写出“八百里分麾下炙”的诗句。当然,成吉思汗麾下每一个草原骑兵的怀中,必定揣着一大块风干牛肉,那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传统。

 

  副食品方面则以腌制品为主,以补充战士每天必需的盐分。腌鱼腌肉被称为鲊,湿的为“鲍”,干的称“鲞”,金华火腿就是其中的代表。由于古代新鲜蔬菜短缺,豆酱和腌菜成为每餐必备。

 

  据说宋军出战时,将士们还揣着茶叶袋、缚着酒葫芦。到了清朝,八旗将士更是将满族美食萨其马、驴打滚,带到了战场上。聊到这,有没有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强大?小乐都把自己给说饿了……

 

  说到我军的军粮,那可真是一部充满血与火的奋斗史,红军时期的“红米饭南瓜汤”,八年抗战的“小米加野菜”,革命先辈们边战斗边生产,筚路蓝缕,艰难创业。

 

  抗美援朝时,战士的口粮是“大雪伴炒面”。因炒面炒米缺少水分,当时的总后军需部门生产了一批压缩饼干,这也成为解放军制式军用口粮的雏形。

 

  我军真正第一代军用口粮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主食有761压缩干粮、脱水米饭、脱水面条,副食是3种罐头。上世纪90年代,自热食品加入到军用口粮序列,而且种类越来越多。近来,我军更是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布单兵自热食品改进科研任务,目的就是让官兵不仅吃饱,更要吃好。

 

  放眼寰球,各国军粮也是传承有别。德军重热量,牛肉烤肠、浓缩奶油和巧克力成为必选;法军爱丰富,饼干、甜点、焦糖布丁、意面等一应俱全;俄军喜快捷,速溶蔬菜汤、速溶橘子粉受到推崇;美军贵实用,军粮自带无焰加热器,保质期长达15年。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