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土文物探讨礼县山歌创作历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出土文物是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见证物。在甘肃省秦文化博物馆里就有这样两件出自大堡子山的国家一级珍贵文物——青铜鎛钟和陶质歌唱俑。它们是春秋时期秦人辉煌历史的见证,也是礼县山歌悠久创作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众所周知,早在《诗经》成书之前,各地乐曲创作、演唱已经相当成熟,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也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诗经》中的《风》即是这方面的代表。《风》又称《国风》,是乐官奉王命从当时的十五个国家和地区采集、整理的乐曲,所以《国风》又叫“十五国风”。而论其实质,这种乐曲就是山歌。

 

  2006年,考古队在大堡子山秦公陵区发掘时出土了一套乐器,包括两组10片石磬(其上用阴刻有祥云图案),11件青铜编钟,其中有造型优美、铸造精良的3件鎛钟。难得的是其中一件鎛钟上清晰铸有28字铭文,其内容为:“秦子作宝龢钟,以其三鎛,乃音鏽鏽灉灉,秦子畯袊在位,眉寿万年无疆”,3件鎛钟的正面和侧面分别有用失蜡法铸造而成用于控制音准的镂空夔龙纹飞棱,左右两侧的飞棱相交于鎛钟顶端巧妙地组成了悬挂铜钮。鎛钟正面以夔龙纹飞棱为界,左右对称铸有2组首尾相连的蟠虬纹图案。鎛钟用巧夺天工的青铜铸造工艺,神奇夸张的组合图案精巧地将鎛钟的艺术性和实用性结合在一起。

 

  如果脱离了当时纯熟的乐曲创作社会大背景,这种铸造工艺是不可能实现的。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山歌成熟的创作、表现需要推动了乐器铸造技艺的发展进程。所以鎛钟的出土不仅为全国学术界研究早期秦文化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当时礼县山歌的创作已经达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高度,是礼县山歌辉煌创作历史的直接证据,同时也展现了当时礼县山歌创作、演唱已发展到纯熟境界的事实。

 

  早在鎛钟出土之前,有专家已经考证《诗经·秦风》中的《蒹葭》、《驷铁》、《小戎》和《车邻》就创作于礼县。出土鎛钟结合上述结论,二者互相印证,为我们考证礼县山歌悠久的创作历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详尽的实物资料。

 

  歌唱俑亦称“人形灰陶瓶”,春秋时代器物。称瓶是形象的叫法。陶俑上不开口,中空,下肢为圆筒形且开口,所以它是观赏器而非实用器。

 

  从整体来看,歌唱俑盘平整的发髻,头微上仰,胸前双乳微翘,双手环抱而放于双袖中,左右两边有一对造型夸张且穿有小孔的耳朵。

 

  陶俑身穿轻薄裙子,作者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了陶俑微胖但不乏曼妙身材的神韵。陶俑下身的裙摆呈优美的弧线状,明显是歌者为配合歌唱跟节奏而摇动双腿舞动裙摆所形成的。

 

  陶俑面容微凸,下巴圆阔,双眉如月且双眼微闭呈享受状,高挑笔挺的鼻子下面口半开,下唇外突,为歌唱状。

 

  整体上,陶俑的作者利用虚实结合、夸张而又不失真的塑造手法,重点表现了陶俑微闭的双眼、半开的口唇、微翘的双乳、舞动的裙摆以及歌者因歌唱而显脖子较粗等特点,为我们生动而传神地表现了一位女歌唱者悠闲自在、唱技游刃有余的表演形象。

 

  一切艺术源于生活,究其塑造技艺暂不论,试想如果当时社会山歌创作还没有走向如此纯熟的艺术深度,陶塑者怎么能创作出如此生动而表达准确的歌唱俑呢。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陶俑产生的时代,山歌的创作已经成熟并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

 

  时至今日,千百年来礼县山歌创作的优秀历史传统、表现内容都为人们所继承。这里面不乏表现歌颂爱情、控诉封建婚姻、赞美劳动等的山歌。

 

  时代的文明血液孕育了山歌旺盛的历史生命力,它们是历史文明的浓缩,是社会进步的见证。今天,这种文化应该和其他文物一样经精心搜集整理之后被展现在博物馆里,走进人们的生活里。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