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用现代材料修复引质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襄阳大成殿,位于襄城原襄阳五中校内,日前正经历再次修缮。

 

  这座古建筑,是原襄阳县学宫的主体建筑之一,是祭拜孔子和办学的场所,是襄阳城内保存最好的古代建筑之一,于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日前,这座年久失修的古建筑,正经历再一次修缮。然而,有热心市民向媒体反映,这次修缮违规使用了现代材料,修得让人心疼。

 

  质疑:200年历史的大成殿应用古法修复

 

  大成殿,史载重建于道光二年,现为襄阳五中校史陈列馆。2005年,由襄阳五中退休教师李治和照管。

 

  李治和称,提到大成殿,不得不说襄阳县学宫,提到县学宫,又不得不说襄阳的古教育。原来,大成殿是县学宫的一部分,而县学宫就是古时的官办学校。

 

  大成殿,见证了襄阳古教育的辉煌与更迭。根据李治和考证,如今的大成殿,曾经历过三次大的修缮:清朝同治年间、清朝光绪年间、1991年。“1991年,大成殿经历了落架大修,这座古建筑起死回生!”李治和说,对于大成殿,他有着很深的感情。十二年的照管,他深知这座古建筑哪里漆面脱落,哪里漏风漏雨……

 

  4月起,大成殿再度修缮。近两个月过去了,李治和却心疼起来。“难道195年前,修大成殿用过水泥?”李治和说,由于常常关注修缮进度,他和一些退休老教师发现了一些问题:维修殿顶部,使用了水泥;维修戗脊,使用了红砖;大成殿北坡两处漏水处,未见维修……

 

  事实上,这些现代维修方法,有违《湖北省文物管理办法》(后简称《办法》)。《办法》规定,古建设等文物保护单位,在进行保养、修缮或拆迁复原时,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不过,发现这些问题后,李治和却不知向谁反映。李治和说,现如今,连工厂、养殖场等施工工程都会张贴项目公示,可如此宝贵的大成殿,没有张贴公示,没有说明工程名称、维修项目、监理单位、工期及费用……“修缮本是好事,但修得不明不白,很有可能变成坏事。”李治和心有担忧。

 

  探访:施工工人一问“三不知”

 

  大成殿,位于襄城区积仓街2号,坐落于老五中校内。13日,楚天快报记者来到维修现场探访。

 

  此时,昔日大气的大成殿,已被钢架围成了圈。施工现场,摆放了不少瓦片和一些现代红砖。

 

  根据李治和的指引,记者看到:殿顶大部已铺好了瓦片,少部分裸露区域,平铺的水泥清晰可见;大殿右后侧的戗脊上,出现了几块红砖,与灰色的殿顶显得格格不入。

 

  大成殿作为省保单位,为何不采取古法修复?值守工人称,他上周才来到工地,并不清楚相关情况。

 

  为何没有张贴工程公示?施工单位是哪家?监理单位是哪家?工程何时完工呢?面对记者连番提问,值守工人依旧一问三不知。

 

  文物部门:有违相关规定,但古法修复有难处

 

  维修有违《办法》,文物管理部门是否知情?为此,记者来到市文物管理处寻找答案。

 

  市文物管理处主任邹劲介绍,市文物管理处是此次修缮项目的招标方,修复由江苏省古典建筑园林建设有限公司负责,监理单位为湖北亚太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为何修缮使用了水泥、红砖等现代材料?邹劲称,使用现代材料确实有违《办法》,但这却是“不得已”。

 

  按照古法,大成殿的殿顶为灰背顶,使用的是密实的灰背,作为防雨防漏层。邹劲说,若按照古法修复,一方面重量太大,一方面粘黏性较差,恐将对大成殿的整体结构造成影响。思量再三后,施工方决定使用少量水泥代替灰背。

 

  之所以使用部分红砖,一是施工方还将对红砖进行涂抹,不会影响整体美观,二是由于仿古砖需要古窑烧制,很难预定。

 

  为何项目周围没有任何公示?邹劲称,不同于其他工程,文物修复项目有很多不确定性,一般是一边修,一边发现问题,故而没有张贴公示,避免对市民造成误导。

 

  邹劲举例说,修复项目原定工期为90天,可在修复殿顶时发现,8个戗脊已全部朽掉,需要更换。如此一来,文物部门需要再度向省文物部门提交申请。“大成殿的修复项目预计持续至9月底。”邹劲说,为了避免热心市民担忧,市文物部门将于近期张贴项目公示,告知市民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预计工期。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