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农民自建农耕博物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大冶市灵乡镇,有个农耕博物馆,该馆存列着3000多件农具及传统农家用品。创办此农耕博物馆的是该镇44岁的农民明鹏。昨日,记者在大冶灵乡镇参观了明鹏的农耕博物馆。

 

  上世纪末,很多年轻农民纷纷扔下锄头进城务工。26岁的灵乡镇谈桥村青年明鹏在思考:“地可以不种,但文化不能断!”他从小有个梦想——做个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第一件收藏品是自己家里的一把锄头。”明鹏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当时他父母常用的一把锄头没用了,让他拿到柴房当柴火烧掉。他发现这把铁锻造的锄板经父母多年锄地,依然亮锃锃的,手把被磨得十分光滑。“何不将这些东西收集起来,办个展馆,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明鹏有了要办一个农耕博物馆的念头。此后,他便开始收集自家的农具,还到村里捡别人丢弃的农具。“这些玩意儿有什么用啊?年纪轻轻怎不找份正经事做?”村里的人不理解,觉得明鹏不务正业。

 

  收完村里和周边的农具,明鹏想到了去古玩市场。从此在武汉、杭州、郑州等古玩市场,忙碌着明鹏的身影。从古玩市场收集农具价格不菲,为了贴补,他每到一处都拜访大冶在外经商的老乡,编著了《天南地北灵乡人》和《梦回鄂东》两本书,靠打工和出书,明鹏挣了30多万元,这些钱全部用于在古玩市场收集农具。

 

  2012年1月,明鹏开始筹建农耕博物馆。到目前,展馆已有3000多件展品,有锄头、犁、耙、缸、仓、罐、吊锅、扇谷机、炸米机、纺车、雕花木床、太师椅、洗脸木盆、洗脚木盆、粮票等100多种。最早的有100多年历史,横跨清、民、新中国等各个历史时期。

 

  明鹏执著的追求感动了大冶市文物局的领导,经文物局认可,目前他已被聘为新四军鄂皖湘赣指挥部旧址纪念馆馆长。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